勒内-安托万·胡安斯作品《赫拉克勒斯斩杀九头蛇》
让-安托万·乌东作品《伸展手臂举过头顶的解剖形态》
“珍藏展”展览现场 本稿图片 记者 郭新洋 摄
由上海博物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演项目,今天开始在上海博物馆向公众开放。85件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上海博物馆亦有一件从未展出过的藏品(见左上图)在此次展览中亮相。
此次“珍藏展”的题材涵盖了历史、宗教、风景、肖像,许多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广泛和重大的意义,展览旨在探寻法国艺术,尤其是学院派艺术勃发、兴盛和转变的过程。展厅的平面布局分为序厅、环绕展区和中央重点展区三个部分,序厅兼顾出入口的功能,将整个展览空间形成一个环形,与展览内容形成呼应,通过空间与展品的结合阐述了“美术”的诞生及“美术”的探索的展览主题。
结合油画与雕塑展品的光环境艺术表现手法,此次展览还在中央重点展区采用了模拟天光的设计形式,光照效果上更加接近作品创作时的光环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艺术家身边,回到这些画作在当时的创作环境”,策展人菲利普说。
在这片展览区域中,还有一件上海博物馆从未展出的素描人物画稿页。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位健硕的男性背身人体,结构精准,线条洒脱,层次丰富,质感细腻。此画独特的素描手法,经徐悲鸿、颜文樑、张充仁等艺术家鉴定为安格尔真迹,并认为属于安氏早年于罗马学习期间的习作,这幅作品几经易手,辗转流落到纽约,于1946年被邵洵美在纽约一家著名古画商店购得,并带回中国。
该作具有安格尔画风,但是否为其真迹?上博馆长杨志刚表示,多位专家已经认可该件作品属于“安格尔圈”,因此受到法国策展人邀请,此次上博展览的作品数量是85+1,一共86件,那1件作品即是这件上博藏品。据悉,一大批安格尔在罗马时期的绘画习作档案,明年有望开放,届时会再和这批样本进行对照研究。
作为世界殿堂级的艺术教学和收藏机构之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不仅对欧洲大陆的学院艺术影响深远,也对奠定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人才之根基卓有贡献,20世纪初就吸引了一大批中国艺术家前往进修,如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颜文樑、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此后,他们将法国艺术传播到中国本土,大力推动并发展了中国现代艺术。作为世界美术“西学东渐”风潮中的领头人物,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们将所学技法和中国水墨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最终为中国艺术的近现代革新,做出了贡献。而这批油画与雕塑,正是他们在巴黎耳濡目染的“开蒙教材”。探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成型,离不开对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研究。
在昨天下午开幕式上,上海博物馆在中央大厅上演原创戏剧《安格尔》,安格尔是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学院大师之一,他曾在巴黎高美执教,并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该剧以安格尔获得罗马大奖之后却因财政危机滞留在巴黎为切入点,呈现艺术家在学院风格和新风格之间的彷徨和摸索,探讨那段艺术史的多元剖面。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导演担任艺术指导,这是上海博物馆与王晓鹰导演团队二度合作,此前双方共同打造了上博版沉浸式戏剧《美狄亚》。
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2月9日。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