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31日,邓亚萍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奖 图 新华社
◆2008年邓亚萍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图 新华社
◆今年10月1日,邓亚萍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庆典 图IC
从国家队的边缘人到享誉全球的“乒乓女皇”,从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到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无论外界怎样评价,邓亚萍这一生,都在“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14年的运动生涯,18个世界冠军头衔,4枚奥运金牌,塑造了邓亚萍自信、自强、坚韧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头脑。在不断转换角色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进攻 眼中的球都高
5岁的时候,邓亚萍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启了乒乓球生涯。8岁起,邓亚萍便开始拿各种冠军,按道理,她可以进入河南省省队,但被教练拒绝了,理由是个子矮。
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他也预测到,女儿不会长很高,所以他另辟蹊径,前两年只练邓亚萍的正手。这是一种超常规的训练办法,目的是加强她的进攻。“我父亲练我练得蛮狠的。”邓亚萍回忆道,“每天训练13小时,每周7天无休。”由于比赛中需要不停地进攻,矮小的邓亚萍要加快步伐,这样才能罩得住球台。于是她每天跳台阶,练体能,按她的说法是,“我的童子功练得很好”。
13岁时,邓亚萍拿到了全国冠军,打败了所有成年选手。她理应进入国家队,但教练组对她的身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国家队五个教练中有四个人反对,唯独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力挺,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你们觉得邓亚萍的身高是劣势,我却觉得不然,因为她个子矮,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
记者问邓亚萍,在你眼里,球真的总是高的吗?身高1.55米的邓亚萍点点头:“的确如此,所以我总是在进攻,而不是防守。”
一讲到进攻,邓亚萍的音调渐渐高了起来,且丝毫不停顿,那种自信,由内而外。“因为有了童子功,我对自己的正手相当信任,别人不敢随便给我正手。比赛中,如果没有步伐的保证,是不敢侧身的。即便对方想偷袭我,我也不用担心,一个交叉步,我就过去了,你还敢不敢给我侧身?”
怪拍 坚持国产品牌
别看训练很枯燥,邓亚萍一直在乒乓球中享受着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乐趣。那时候自己灌胶,修补胶皮,邓亚萍会跑到补轮胎的地方找那种铁罐子里的胶水,对球拍缝缝补补的过程,她觉得很有意思。“那时候没有标准化,也没有工艺化,挑拍子时通常就打一打,听听声音,就能分辨出弹性好不好了。”
从小到大,邓亚萍是国产品牌的坚决拥护者。她的底板来自红双喜,自第一次拿到全国冠军起,邓亚萍便极其信任手中的“武器”红双喜。“进到国家队后,斯蒂卡、蝴蝶牌开始赞助国家队,队友们纷纷换成进口底板。但我还是相信红双喜,因为它的底板适合我的快攻打法。”
甚至,底板稍微磕到一些、磨损一些,她也不舍得换,除非是板把坏了,不得已才换。
不过由于力量太大、进攻太多,她的胶皮颗粒很容易断,“因为长胶的底子很薄,粒子又长又软,一场球五局,还是21分球,我的球拍连一场球都不能坚持打完”。训练中,她几乎五分钟就打掉一块胶皮,因为击球点的关系,被打坏的地方正好是一块菱形。她想了一个办法,索性收集了一大批胶皮,切成一块块菱形,每当胶皮打坏了,就填补一块新的进去,球拍就像是打补丁一样。
凭借这红双喜的底板、海绵,邓亚萍在国内赛场打遍天下无敌手。回忆起来,她感慨,“一个冠军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研发人员的辛勤付出”。
老萨 朋友也是导师
退役后的邓亚萍,难忘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教诲,人生的下半篇章,老萨是导师。老萨同邓亚萍之间的故事,谱写了一段佳话。
第一次相遇,还要追溯到1991年千叶世乒赛,萨马兰奇第一次看到邓亚萍。两年前,邓亚萍的第一次世乒赛,在单打16进8的比赛中输给了朝鲜名将李粉姬,初出茅庐的邓亚萍暗下决心,“此生不会第二次输给同一个人”。在千叶,两人真的在决赛中遇上了,邓亚萍格外兴奋,两年里积蓄的力量彻底爆发。
正在日本访问的萨马兰奇受邀去看了世乒赛决赛,他看到了邓亚萍身上的奥林匹克精神,跟周围人说:“她像头小老虎。”萨马兰奇决定给邓亚萍颁奖。
没想到,第一次相见,就注定了两人会成为忘年交。颁奖仪式上,老萨凑到邓亚萍耳朵边跟她说:“我邀请你来国际奥委会访问。”就这样,当年底邓亚萍在访欧比赛期间,抽空去了洛桑。起初邓亚萍没觉得这件事有多厉害,不就是参观国际奥委会嘛。没想到,晚宴一开始,老萨如是说:“你知道吗,你是全世界第一个受到我正式邀请来国际奥委会访问的运动员。”邓亚萍一下子受宠若惊。随后,老萨问身边的秘书:“明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单决赛是哪一天?”他叫秘书掏出记事本,记下了比赛日期。“你一定要打到决赛,我到时候再给你颁奖。”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一张经典的照片定格在了乒乓球女单颁奖现场。不过,邓亚萍一定要提一提晚宴上老萨的另一个叮嘱:“将来你要把英语学好了,这对你很重要。”
读书 打破外界偏见
24岁,邓亚萍带着四枚奥运金牌退役了,她再次选择了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去清华大学英语系读书。
当时国乒队内,多数老将选择加入海外乒团,邓亚萍是第一个进大学深造的。她笑言:“很多人觉得我脑子坏掉了,人家都在拼命赚钱,我是做赔本买卖。”她想要证明自己,打消别人的偏见。“人们都说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
与此同时,她被老萨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可是她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顿时火烧眉毛。她想起老萨多年前的教诲:“你要好好学英语。”
在清华,邓亚萍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宿舍、教室和语音室“三点一线”,将黑板上老师的笔记全盘照抄,还买了一台电子词典,每天保证14小时的学习时间。为了进一步学好语言,她申请去英国剑桥大学当交换生。
这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她买了辆自行车,每天骑车上学,第一天回家的时候因为不会问路,还迷了路。学习期间,邓亚萍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双眼视力急剧下降,成了近视眼。但她却享受这样的校园生活,因为她卸下了世界冠军的头衔,成了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毫不畏惧地向前走。
本科毕业了,邓亚萍去国际奥委会开会,发现自己还是有所欠缺。“开会不是光带着耳朵去听,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这样,她继续踏上求学生涯,读完了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当再次拜访萨马兰奇时,老萨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在老萨的推荐下,邓亚萍终于圆梦剑桥,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她怀孕生子,但这并没有阻碍她的求学之路。2008年,邓亚萍成为剑桥大学800年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四枚奥运金牌选手。
投资 扎根中国体育
培育之恩,邓亚萍不会忘记。国乒培养了邓亚萍,学成归来的邓亚萍继续扎根中国体育产业。两年前,她发起了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郑州气膜体育馆已经开始试运营,这是她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全民健身是邓亚萍投资的主要方向。“现代人开始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男孩子追求人鱼线,女孩子通过瑜伽塑形。但这个过程中,我思考的是,普通老百姓最缺什么?”
在气膜体育馆,有球类馆、游泳馆等各类场馆,还有专门向少儿开放的运动馆。邓亚萍想要推进的,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基础体育设施。掏出手机,她向记者兴致勃勃地展示了气膜体育馆的视频短片,这是她基金公司哺育出来的“第一个孩子”。
邓亚萍还讲到了乡村地区的体育运动发展。早在运动员时期,她便参与希望工程,为一名贫困少女赞助了六年学费。她介绍,目前公司参与的公益活动分两个计划:第一个是给贫困地区孩子捐赠体育器材;第二个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乡村体育,将体育老师送到基层去培训他们。邓亚萍还是那个思路,希望让乡村留守儿童,通过体育树立一个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
投资是一个很慢的过程,中国体育产业才刚走在初级阶段,但邓亚萍看好这个商业模式。“不光是投钱,我希望能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好,为中国体育发展做一些事情。”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