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纳豆完成惊天逆转 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 天王再见,已在眼前?
第17版:文体新闻/体育 2019-11-14

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

——记智运会上的桥牌家庭

◆宋召(左)和宋卓霖父子

◆姜彤(左)、杜冰与姜保卓(小图)一家

智运会桥牌赛场,上演“全家总动员”。牌桌上下,姜彤、杜冰和姜保卓一家三口,洋溢着桥牌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在幕后,宋召和宋卓霖父子事无巨细为桥牌的大数据时代忙碌。桥牌的魅力在哪里,问问他们就知道。

幕后英雄的父子档

本届智运会桥牌比赛,宋召担任副裁判长,宋卓霖是电子系统主管。大赛开幕后,这对父子很难见上一面。

宋卓霖很小就跟着宋召打桥牌,还曾和弟弟宋秉学代表辽宁青年队出赛。长大了,有了其他兴趣,爸爸也没有强求儿子打牌。2009年,宋召筹建中国桥牌网,在辽宁科技大学读自动化专业的宋卓霖被叫来帮忙。这个网站最重要的价值是建立国内桥牌手和比赛的数据库,把桥牌这项智力运动的精华用数据的方式留存下来。与此同时,桥牌比赛也进入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

牌桌上,类似电子计算器的一个小机器,就是宋召与宋卓霖一起研制优化的桥牌录入器。过去,都是牌手自己拿纸记录,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把这些纸条汇总起来输入保存,现在,只要摁摁录入器上的按键,一副牌的所有数据就进了电脑。

宋卓霖曾经让父亲有过怀疑,“刚开始,我看他在电脑前手指飞快地击打键盘,总担心出错。”后来宋召发现,手脚快是儿子玩游戏练出来的节奏,至于数据的记录,流程的编排,还真没有推倒重来的。他笑说,这份细致,可能也是源自自己的遗传。

现在宋卓霖一年有200多天都不着家:“30多个比赛,全国各地跑。”等赛事收尾,父子俩聊的最多的,是再捋一遍整个流程。“我们这个工作,每个步骤和衔接不允许有任何细节上的失误,场地,牌手,发牌员,志愿者的安排……这些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围着牌桌的一家子

智运会桥牌赛场上,这次来了一家三口。父亲姜彤,母亲杜冰,儿子姜保卓。姜彤和杜冰代表中建体协队,姜保卓则是北京青年队队员。这对桥牌夫妻,培养出了一名牌坛新秀。

上世纪90年代,杜冰还是一名围棋业余五段棋手,学了一年桥牌,她就入选中国桥牌协会组织的中国桥牌希望女队。姜彤在中国桥牌协会工作,接触中,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火花。大学毕业后,杜冰与姜彤结婚并去了北京工作。两口子在桥牌事业上也颇有建树。在家里,姜彤与杜冰的日常离不开桥牌,而他们最大的欣慰,则是儿子姜保卓在自己的影响下爱上桥牌,让这个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桥牌之家”。

小学四年级正式学习桥牌以后,姜保卓就再也放不下手里的AKQJ,他觉得这52张纸牌的变化太神奇,打了后感觉对数学的理解都不一样了。平时在家,姜彤和杜冰有时为一副牌争论,也会转向身边的儿子,“你怎么看?”耳濡目染,姜保卓的牌技日渐提升。

孩子爱打牌,就得投入精力,陪上时间,但孩子又不能因此放弃学业。“其他家长有的焦虑,我们夫妻一样都有。”最后,姜彤和杜冰与儿子商议决定,高三时先把桥牌停上一年,集中精力考大学。让他们高兴的是,儿子如愿考上北京工业大学。

姜保卓和牌友一起去美国参加北美桥牌联合会组织的大赛。“订票,组织,参赛都是他自己来,锻炼了很多。”杜冰记得,儿子回来告诉爸爸妈妈,赢了比赛有奖学金。这种方式,杜冰觉得特别好,“本来,国内的桥牌手很少能走职业道路,年轻人打牌也不可能就为点奖金。这份奖学金,是你上了大学才可以领取。这就让孩子特别有荣誉感和成就感。”

截稿之时,姜保卓已代表北京队打入智运会青年团体赛八强,并在男子青年双人赛上获得铜牌。接下来,爸爸妈妈也要上场。姜彤说,快乐地打牌,是他们一家最大的幸福。

特派记者 金雷(本报衢州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