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确保街镇智能“一张网”落地落实 初心薪火相传 使命永担在肩 上汽海外第七个“万辆级”市场诞生 谋民生之利 扭住难题不松手
第3版:要闻 2019-11-14
来自中国上海的竞争者在印度异军突起

上汽海外第七个“万辆级”市场诞生

“以前接客户电话,都是问买车有无折扣,现在是催能否快点交车。”四个月,销量破万,订单约四万张,产品供不应求,这是上汽名爵汽车(MG Motor)印度有限公司总经理查巴的底气。在长期被日韩品牌把持的印度汽车市场,名爵表现惊艳。去年,国内汽车行业出现28年来首次负增长,但对上汽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市场调整时,正是练好内功、开辟新市场的时机。目前,上汽已在印度、泰国、英国、印尼、智利、澳新、中东形成七个“万辆级”市场。

不是“简单卖产品”

2015年,加速国际化的上汽瞄准印度市场。两年后,上汽通过收购改造当地工厂,设立整车制造基地及配套供应商园区,投放上汽自主品牌产品。今年4月底,上汽印度基地投产,这座规划年产5.6万辆的工厂是上汽在泰国、印尼外的第三个海外整车制造基地,而上汽也成为首个投资印度的中国车企。“此前,铃木、现代占据印度七成市场,全球知名车企在印布局都不太成功。而产品、配套、消费者服务,是我们破局的三大法宝。我们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用差异化战略真正读懂印度市场。”查巴说,6月27日,上汽发布印度首款互联网汽车,搭载自主开发的i-Smart智能行车系统,上市仅三个多月,销量破万,“我们超过了德国大众在印度的销量,我们一款车型的销量比德国大众五款车的销量还高。”查巴自豪地说。

“印式英语”开天窗

全球化并非简单复制,每个市场本土化过程背后,都有特别的故事。曾有上汽高管去印度调研,他操着标准英语反复说“Open the sunroof”(开天窗),系统没有响应,直到一名当地员工坐上汽车,用“印式英语”发号施令,汽车才“顺从”地开窗。为了这款系统落地,上汽与语音识别巨头Nuance合作,根据印度消费者的口音反复学习,推出印度版i-Smart,很多印度消费者就冲着这款“用嘴开窗”系统,选择了上汽产品。在查巴看来,紧贴本土市场的洞察能力,都是名爵能赢得印度消费者的关键。

上汽也为印度经济带去活力,超过50%的汽车零部件实现本土化,互联网汽车为印度本土网络服务和人工智能等创新企业提供新的业态。上汽工厂所在的巴罗达市,除了整车基地,还兴起一大批零部件厂商,就像是在上海安亭,大量当地员工在上汽印度公司工作,或在为上汽配套的上游厂工作。巴罗达人会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来自MG的故乡”。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

“上汽希望名爵成为一家伟大的跨国公司,而不仅仅是一家中国公司。”查巴曾在接受印度《经济时报》采访时,回答了上汽名爵印度公司的发展规划与志向。而这位当家人的底气大多来自上汽在印度市场上充分全面的产业链布局,让印度公司遇到问题能迅速找到对策。

面向全球市场,上汽已初步建成集研发、制造、营销、金融、物流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海外出口销量连续3年位居行业国内第一。今年1至9月,上汽海外市场销量24万辆,相当于海外每卖出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是上汽的。

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余德透露,今年上汽销量预计突破35万,明年是冲击50万辆。“到2025年,我们希望达到100万辆。未来两三年,我们会全力发力欧洲市场,通过差异化优势,为欧洲出行服务带来便捷、便利的新选择。”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