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童谣:童年的快乐记忆 “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新书速递 “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19-12-01

“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读《给孩子讲<论语>》的启发

◎王曦

今天,当我们谈到《论语》,想起孔子这位圣贤,似乎很难不肃然起敬,屏气凝神,做出洗耳恭听状。我这个对“国学”充满好奇的菜鸟,曾经对经典摸不着门道。近来遇到一本好教材《给孩子讲<论语>》,书名看着亲切,灯火新凉烛可亲,一家人围着一本《论语》,由古及今,各抒己见。

作者陈小云把自己对孔子的理解贯穿于对女儿的教学中,呈现出的不是文本上的孔子,而是一个立体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孔子。他觉得,既然《论语》记载孔子的思想,透露了孔子的方法,那么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他的方法,无论是讲解还是讨论,也应该尽量停留在平常的、情境的、动态的层次。

比如,“平常”包括日常和平等。围绕日常的道理,结合《论语》讲解,父亲没有高高在上深奥莫测,而是和女儿约定一个小目标,每天来一小段,读二十遍到背下来,这个小约定就在父亲工作之余和女儿学习之间坚持下来。日复一日,点滴积累,从书本来到生活中的思考,帮助女儿打开看待世界的天窗。

比如,“情境”是父亲参考孔子喜欢聊天的风格与女儿“聊天教学”,针对所见所闻,避免耳提面命的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论语》本就不是孔子一个人在书斋里写的格言集,陈小云将它还诸可能的环境里,遇到好的词句就模仿造句,迁移能力也体现了女儿的理解程度。

比如,“动态”是指孔子的心态是一个开放的状态。《论语》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孔子讲的道理都是与特定对象的互动。书中,父亲和女儿的讨论也是如此,女儿不时会冒出一些疑惑,父亲没有打断女儿,在点到为止的引导里包含了温厚和正气,也有成年人在复杂现实中的坚持和执着。

如果定睛凝视,孔子就会从字里行间走出来:他博学多才,注重仪表,能动能静,既能吐槽又能发呆,桃李满天下。不虚空缥缈,不清修苦涩,充满真挚、诚实、善良、热忱,是一个温和有力的人。

平素,我们总是想要追求最好的、最权威的,但如果不用心体会,再好的经典也只是一份文本而已。我们需要做的是真心珍惜和疼爱所拥有的。就像孔子那样,珍惜自己的真,珍惜自己的理想,游历诸国,不忘初心;他疼爱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用奢侈的方式培养他们,鼓励他们发挥最大的价值。孔子教育的目标是要养成“人”——为国家服务的人。

“君子不器”,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指导,也是一生对自己灵魂的叩问,这也是我们学习《论语》始终不能忘掉的要紧事。如果我们都能像作者这一家人那样学习经典,经典可以回馈我们很多。求学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态度,都在父女对话中完成,疑惑-解惑-存疑-鼓励-再探索的过程,自然就摒弃了常人所担心对经典的不恰当阐释带来的误导。

朱自清先生写过一本小书《经典常谈》,他的美好心愿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我们能试着了解古人把自己置身于天地自然之中的价值观,多少可以明白书法家的“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的语境。孔子一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学习、思考的广阔世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