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互联网的隐蔽性和快速传播力,让信息传播以秒计。遇到和自己利益相悖的帖子迅速传播怎么办?针对一些企业的“痛点”,一些“黑公关”应运而生,最大“卖点”便是帮人删帖。
最近,一起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法院判决的刑事案件引起了社会关注,也让“有偿删帖”这一非法产业链浮出水面。
在这起案件中,公关公司名不见经传,涉及到的客户却名气不小,包括安利等大公司;再看其盈利模式,可谓空手套白狼,赚得盆满钵满。在一份合同中,公关公司相关负责人支付了删帖费143万余元人民币,转手就向安利公司收费584万余元。最后,涉案人构成非法经营罪,入刑又罚款。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似“两厢情愿”的买卖怎么就触了红线?很大原因在于人们对“有偿删帖”的误区。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黔林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文禁止有偿删帖行为,并将“有偿删帖”按照非法经营罪予以处罚。
在公关界,现在还有一种不良倾向,不管“白猫黑猫”,能“有偿删帖”的公关才是好公关。殊不知,从法律层面而言,“删帖”被认定为是一种“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公关公司因为不具备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许可资格,这种行为属于违法。
同时,“有偿删帖”后果如何、会不会受到刑事处罚,关键看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只要提供删帖服务并收取了钱,达到法定数额就会构成非法经营罪,有可能把自己送进大墙。
那么,那些“花钱买太平”的客户,是否就安然无恙呢?并非如此。一旦“有偿删帖”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对企业名誉是极大的损害。“正门”不走、走“旁门”甚至“歪门”,难免让人们展开合理想象,企业是否有心虚气短之处。与其花钱“洗白”,不如实实在在补上生产经营中的短板、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