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无论关山阻隔,不管车程煎熬,中国人将千言万语浓缩成四个字——“回家过年”。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家的中国人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春运”现象。“春运”承载着中国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对年的期盼,是一个承载中国人独特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符号。
提起春运记忆,每个人都有一段挤绿皮火车的记忆,以前,火车很慢,故乡很远,车厢里载满了欢笑,行囊里塞满了思念。这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运载着人们远途出行的火车,曾是中国铁路客运的主力。深绿色的车身、热闹的车厢……成为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现在,主干铁路线基本都换上了更加现代和高速的高铁或动车,可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绿皮火车依旧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绿皮车、泡面味、蛇皮袋是春运;高速铁路、便当套餐、刷卡进站也是春运。不同年代的人,都有各自特有的春运记忆,它们一同勾连出时间的印记,也折射着国家发展的历程。辞旧迎新之际,一面忆苦思甜,一面继往开来。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