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这几年,都有一个胖子把知识塞进红包,带大家迎接新年。刚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落幕的“知识春晚”,知识付费的创始人罗振宇以“看清我辈基本盘”为主题,通过现场演讲和电视、视频网站的直播,再次为数百万观众送上过年“大餐”。
观众里,不少是罗振宇知识付费的老顾客,跟着他一起“知识跨年”了五载。他们曾是公众号“罗辑思维”的粉丝,接着成为“得到”APP的付费用户,之后又是脱口秀《知识就是力量》的忠实观众……今年的“知识春晚”散场后,有些人没看清“我辈基本盘”,倒是搞清了另一桩事实——吃过“年夜饭”,自己却没吸收到什么知识。
罗振宇第一次做“时间的朋友”春晚演讲时,节目位列深圳卫视收视率第一名,今年的节目在同时段已跌出前八。也在新年时节,比罗振宇“知识春晚”早一天,“吴晓波频道”的创立者吴晓波在厦门发表“预见2020”跨年演讲,再次发布对未来的8大预测。但演讲中的“待浪再起,韧性考验”“国货运动,方兴未艾”“供应重构,产销分离”等主题,更像是总结世人已知的事实和原理,远谈不上“预言”。而没有安排在跨年的黄金时段,证明吴晓波知识秀的影响力也在减弱。演讲结束后次日,上市公司齐家网发布公开信,质疑吴晓波在演讲中提到的股价和市值等数据,并非齐家网母公司齐屹科技的,而很可能是另一家叫“齐家控股”的企业。信的最后,齐家网约吴晓波喝茶,顺便提供后者一些真实可信的内容。
知识大咖们可能没工夫赴这种约会,在知识商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中,一刻都停不下来。罗振宇每天至少看完2本书,然后将其中的内容整理出来,出售给他人的耳朵。就像U盘,即插即用,然后格式化,再拷贝新的内容。互联网时代,信息自由流通,是免费的,但知识收费的理由是:这个问题在当前所有信息下可能没有直接的答案,但知识可以。当信息唾手可得之时,世界会进一步惩罚缺少知识的人。
罗振宇发现了这个事实,于是,他开始用每天清晨60秒的语音引起人们的焦虑,同时又抚慰这种焦虑——你缺少知识,但幸好,现在通过付费可以弥补遗憾,这种方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际上,跟上述享用“知识年夜饭”、剔完牙却发现肚子空空的朋友一样,你会发现,这些语音里的知识并没有超越百度搜索的边界,罗振宇们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一种精巧的方式,将含金量并不高的知识收集、编织,让用户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有偿获取。这方面,他们确实有自己的优势——罗振宇、吴晓波等,都是资深的媒体从业者,他们向来对趋势敏感,又善于完成有效的传播。
曾在“得到”APP开过专栏的一位朋友回忆,自己的语音内容围绕两大要素来组织,一是“对象感”,二是“洞察”。“对象感”关键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要像对着面前具体的对象讲述一样。“洞察”就是把知识拔高维度,往往是跨界的一些大的规律和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昨天问一位“得到”的用户,你购买的知识到底有没有用,为啥掏钱?他回答:大多没用,有用这东西,好像就是你自己的感觉吧。罗振宇们,就抓住了用户的这种心态,让他们的钱包“跟着感觉走”。
而随着“知识春晚”、“预见未来”的演讲关注度下降,这类“知识付费”平台不再敢乐观估计自己的吸引力。垂直分类的知识平台更多出现,让用户各取所需,获得符合自己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的收费内容。解决某个专业的问题,就得去请教专业领域的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才可能把相关知识系统地思考一遍,装进脑袋,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普朗克和自己的司机换了帽子,于是司机被误以为普朗克上台讲述量子物理理论,演讲完毕,有听众提出专业性的问题,司机指着台下的普朗克回复:“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放到今天,即使是知识付费用户,那一刻司机仍得请普朗克解围。碎片化的知识糊弄得了自己,糊弄不了别人,付费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