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宁
又到了民间中药膏方季,历来笃信膏方的苏浙沪粤,家家忙着寻医问药,熬膏制剂,装入瓷质药罐。数十年间,我收藏了多种紫砂质材的老药罐(内壁涂釉),其中有蔡同德堂、胡庆余堂和恒山堂等。在这些药罐中,有两只直筒形紫砂老药罐(见图)引起了我的格外关注。
两只紫砂老药罐一大一小,似兄弟俩。“大哥”高11CM,直径8CM,“小弟”高8.8CM,直径7.5CM,紫泥纯正细腻,两个筒盖上都用行草体环刻着药号名“上海冯存仁堂药号”字样;筒身同样用行草体竖镌着总店店址“三马路书昼锦里”和分店店址“静安寺电车站”,以及它们各自的两个电话号码;药罐内壁均涂有褐釉,底部均为内圈足,有四个等分距的系绳小洞,钤有楷书阳文“宜兴汪祥兴造”长方章,其中“宜兴”横排在上,“汪祥兴造”四字两行竖列其下。此大小两罐是该堂的定制器,专储自制的膏方补药。
小小老药罐既是该堂在沪创业发展、跻身知名药号的见证器物,也记载着上海近代商业百年风云的一段兴衰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开埠,黄浦江一带“舳舻相衔,帆樯比栉”“往来海舶,俱入黄浦编号,海外百货俱集”。宁波冯存仁堂主也瞄准了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巨大商机,来沪投资兴业,搞得风生水起,并在沪上400多家药号中脱颖而出,当与声名鹊起的雷允上、胡庆余、童涵春和蔡同德等名店比肩齐名。
清康熙元年(1662年)慈溪县城人冯映斋在宁波创办了冯存仁药号,比北京同仁堂还早七年,取“存济之心,赠仁于众”之意为企业宗旨。由于老板聪明经营,乐善好施,冯家终成浙东巨富。同治元年(1862年),冯家后代到上海汉口路昼锦里设分号(上海总店)。该店复于1933年在上海浙江路南京路口设立上海“冯存仁”分店,地处闹市中心。虽店面雄伟,但因非民居集中地,生意清淡,经营维艰,数年之后分店迁址西区重镇静安寺。当时上海总分两店共有职工150余人,规模相当庞大。1940年沪店因突发劳资纠纷,致使两店宣告歇业。而宁波的冯存仁老店因资金独立核算,同沪店没有瓜葛枝连,幸未殃及“池鱼”,故得以保存。据悉,作为具有35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宁波冯存仁堂顺应时代潮流,现已进军微商,正宏图大展。
此老药罐的供应商为宜兴的汪祥兴陶厂。据了解,该厂是民国时期宜兴一家规模较大的紫砂陶器生产厂家,产品种类众多,质量可靠,曾为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的多家著名药号供应各类形制的紫砂药罐。它由著名紫砂艺人汪宝根的堂叔汪祥兴所创办。汪宝根曾被堂叔聘为陶厂的技术总辅导和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