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静逸(篆刻) 贺老友六十华诞 什么是故乡 家常风味-看看是否好吃(国画) 恩施清泉(现代水墨画) 上海与诗的美丽邂逅 “纺织男工” 张伯伯 新生的希望
第21版:夜光杯 2020-01-16

上海与诗的美丽邂逅

——徐芳的城市诗意读解

李有亮

上海诗人徐芳,以其对诗意栖居的不懈追寻及对城市精神的独到诠释,客观上已将笔触探到了中国当代城市诗歌创作的前沿。

城市诗意的建构,只有落实于城市日常生活之壤上才有说服力。但是,诗学意义上的“日常”从来就不是自动敞开着的,尤其是现代城市语境下的“日常”,更不具有自明性,日常诗意是需要发掘的。而徐芳对日常诗意的发掘主要体现为一种“发觉”——“向内转”抑或“内部唤醒”成为其诗的重要审美特征。诗人历来坚信,城市的“喧嚣和嘈杂”之下是掩盖着诗情的,并且“生活的过程与生活的诗意仅仅一步之遥”。“我的心灵所看见的视像/只与春天里的一滴水有关”(《从十六楼往下看》);“没有月光/却遍地月光!”(《黄浦江之夜》)。而对这种城市日常诗意的“发觉”,也可以看作是对城市日常的命名与选择过程。

自城市诗歌以降,我们已见惯了这样两种景观:批判抑或自赏。而徐芳对于城市日常诗意的发觉,既非秉持现代都市批判态度,亦非代表“部分城里人”(童庆炳语)的感受,而是忠实于生命个体的体验,是先向内、再向外的一种城市日常诗意发觉与升华,是一种对“兼美”可能的寻找。这也许正是徐芳一直能够恣意徜徉于上海这座魔幻之都而不知疲倦、不作他顾的深层原因。她始终关注的,是个体生命于城市生活中的复杂体验,并且将这种种体验与日常生活细节和感性真实紧密融合,形成自己既有突出的当代意识,又具充分的及物性特征的城市日常美学生态。比如,“要说的话/也许永远说不完/我低语着/没人听见”(《读一天书》),这是一个诗人的孤独与幸福;又如“我并不相信/不相信/一棵树只守卫一个方向/一条路该如何表达/自己真实的/也是多面的、交叉的/意愿……”(《太阳在一棵树上》),这是否对诗人坚守却又恍惚心态的一种隐喻?这是较早一些的作品,其中处处可见诗人作为女性独有的丰富又细微的内心纹理。而下面这些诗句,“不止一次/我在海里抬起头来/看什么晃眼东西似的/看岁月如何/把鱼变成人/又把人变成鱼”(《八月十三日,寻找》),经历了更多时光的磨砺,这里就有了某种厚重、沧桑的味道;而“一首诗摇摇摆摆/来到眼前/手臂,有人家的腿粗/下巴,松垮竟有几层”(《七月一日,所谓诗心》),这种寓庄于谑、充满自嘲的语言风格,在诗人近年作品中屡见不鲜,显示出诗人在城市日常生活体验中愈发成熟自信的笔力及洒脱多样的文风。

徐芳曾在一篇散文中描述过这种城市构想:“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和谐而互为因果的兼美之境,应该是硬件(环境)与软件(人)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是居住环境,更是生活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在诗人的诗中,也有矛盾的体验、深层的思考,与此构想形成深度而隐秘的对契抑或错榫。批评家张闳在评论徐芳诗作时说过一句话:“‘在上海写诗’,这句短语是一个矛盾修辞。”面对城市发展的未来,兼美之境究竟是一种现实可能,还只是诗人的美好设想?对此,徐芳的诗不只是一种深切的体验呈示,更是一种持久的追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