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阳
钟南山院士曾说,研究基本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
昨天,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论文,再次提到病毒来源蝙蝠的证据。
这次,野生动物带给人类的教训,足够惨痛。
然而,有人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2月1日,浦东警方查获一起非法狩猎野生鸟类售卖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交代,已经捕获了70多只野鸟,自己食用并对外售卖;1月29日,在广州白云区江村农贸批发市场,有人依然偷偷在出售竹鼠、山鸡、蛇等野生动物;同日,四川高县森林公安局来复派出所查获村民张某松非法狩猎42只野生动物……
很多人吃野生动物,是受中国传统食疗的影响,为了进补获取一些健康功效,可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多数情况下和养殖动物并无本质差异,甚至有时还不如养殖动物,而且野生动物肌肉纤维更发达,肌间脂肪更少,口感普遍较差。
它们原本生活在野外环境,常常存在各种致病菌和病毒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原本只“潜伏”在动物身上,并不会危害人类。但当人类将手伸向它们的时候,病原体也被带到了人世间,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慢慢适应人类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狡猾”,变得让人难以招架。人类历史上有着惨痛回忆的瘟疫——黑死病来自野兔、旱獭的鼠疫;导致SARS的冠状病毒源自蝙蝠,果子狸是“中转站”;类似的还有埃博拉病毒等等。
17年前,食用野味酿成的恶果还未完全消逝,如今正在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再次让贪食野味的恶果卷土重来。有报告显示,即便人们清楚很多病毒在大自然中的宿主是蝙蝠,以蝙蝠粪制成的“夜明砂”仍是热搜药引。
2月1日的上海市政府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全市范围内立即暂停一切涉及野生动物活体的收购、出售、交换、运输、捕猎、繁育、临时性表演等经营利用性活动和行政许可审批,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行为。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再次呼吁,广大市民应拒绝“野味”,不要食用野生动物,避免和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
这两天,“一只蝙蝠的自述”在朋友圈火了,有人戏称“蝙蝠已经尽到最大努力长得不像个食材了”。“我看有些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过没关系,大自然都记得。”来自蝙蝠的“自述”再一次告诉人们:它们不能治病,只能致病,一字之差,酿成大祸。
借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大自然的报复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科学家们还在奋力研究是否存在中间宿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管住我们的嘴,禁绝野味市场——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为了全人类的生命安全。
远观不亲近,或许是我们和它们之间最美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