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东苑半岛小区自制双色停车证,管理进出车辆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九亭镇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居家隔离家庭,实时监测并记录体温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金泽镇金溪居委会用土话喇叭广播,并贴红海报宣传防疫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奉贤区古华医院的医务人员提供“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春节假期结束,申城正在迎来返程高峰。宣传、排查、追踪、预演……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如何强化落实前期行之有效的措施,优化工作机制,织密防护网络,守住安全底线?昨天,记者兵分几路,走进社区、楼宇、医院、产业园,直击返程潮里的抗疫“守卫战”。
严控
自制专用停车证 出入看证再看脸
鄂牌车7辆、沪牌车外地返回18辆、其他外省市车196辆……有着1300多辆车的闵行区平吉三村居委会(东苑半岛小区)直面一个问题:随着返程高峰到来,如何从车辆管理入手,做好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下午3时,一辆从南京涟水回沪的车辆开进小区,量体温、信息登记、汽车消毒、发放小区停车证,小区对外地回沪车辆已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我们自制了两种不同颜色的专用停车证。”据物业经理王士言介绍,车辆进入小区后,保洁人员将对车辆内部进行消毒,“彩色的停车证给在沪车辆,黑白的给回沪车辆,每张停车证上都有领证时间,进出小区不只看脸,更主要的是看停车证。”
东苑半岛小区面积20万平方米,有1252户人家,1300多辆车。如今,制作的1200张停车证,彩色的已发放624张,黑白的已发放18张。所有持黑白停车证的车辆,在规定时间内不允许出小区,只能等待取消隔离后,才可到物业那里更换彩色停车证。
回沪人员进入小区后,居委会会上门登记信息,请他们尽量配合居家隔离观察一段时间。“我们对非湖北回来的居民,不会强求他们居家隔离,但希望他们尽量不要出门,自己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如需要帮助,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会上门帮忙。”平吉三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马雪花说。
抗疫工作启动后,马雪花立即要求关闭小区边门,只保留前后两个大门,并请志愿者轮班守好两个大门,配合保安对进小区的外来人员及车辆登记、测量体温,发现返沪人员立刻报送居委会。物业公司也加强了外环境及垃圾房的清洁工作,不留死角。同时,一支由居委会、物业、志愿者组成的小组,帮助居家隔离的居民代买蔬菜食物、送快递外卖上门、代扔生活垃圾,切实做好隔离人员的保障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
马雪花说:“居家隔离的居民情绪稳定,其他居民也都很配合,我们小区涌现出许多年轻的志愿者,为社区联防联控注入新的力量。”见习记者 叶晓雯
宣传
红海报加大喇叭 一进辖区就明了
“闲话千万条,道理就一条。尽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防控一起来,春天就来到。”
“不信谣,不传谣,平安稳定最重要。”
一早,72岁的书法老师方瑜戴着口罩来到金泽镇金溪居委会的会议室,大红纸头折一折,毛笔蘸上墨,照着宣传页上的内容写起海报,这已是她写的第二批“红海报”了。
志愿者不时走进会议室,拿上两张“红海报”,贴在居委会宣传栏,以及辖区居民相对集中的区域内。
居委会辖区的街巷内,常常可以遇到手持大喇叭巡逻的志愿者,几人一组。“居民同志们,大家少出门,出门戴口罩,手要多洗洗,窗要多开开,不要跑亲戚,尽量待家里。”用金泽本地方言录好的提示语,通过大喇叭循环播放,高分贝的“喊话”,为的是让更多人听见。
1852户共5427人,其中户籍人口2733人、外地来沪2694人……对于辖区内的人户情况,金溪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包伟民早已熟稔于心。“我们这里常住人口湖北籍的有47人,其中39人回家过年了,8人留在上海,目前7人居家隔离,4人集中隔离,还有其他地方陆续回沪的都被告知自行居家隔离。”
包伟民说,从大年三十开始,居委会工作人员就一直没有休息过,外加36位志愿者,24小时轮班巡逻。为了更好地掌握辖区人员动向,镇人口办协管员也搬到居委会办公,80%离沪人员都电话联系过。“主要是告知目前疫情,劝他们尽量推迟回沪,降低风险。对于准备回沪的,也通知他们回来后到居委会登记,配合量体温并自行居家隔离。”
记者看到,辖区内只要是出租房,门上就会贴上一张《出租房告知牌》,标明了出租户人员组成情况,已返回、未返回、是否有湖北来沪人员的情况一目了然。贴在一起的告知书上,明确告知住户,回沪后第一时间跟居委会联系。
“我们辖区情况比较复杂,有居民、农民还有渔民。在大丰圩区,位于大丰路上的唯一入村道口已经设卡,村里组织人员24小时值守,外来人员一律要求量体温、登记。”包伟民说,面对返程高峰,每一个入口、每一道防线都要守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本报记者 毛丽君
隔离
视频测温免接触 四轮排摸地毯式“36.8℃。好,下一个,36.5℃……”
手机屏幕那一头,正居家隔离的老张举着额温枪为家人一一测量体温。这一过程随着视频通话,实时呈现在松江区九亭镇金吴居委会工作人员石欢华眼前。
“谢谢配合!大家都在正常范围内,我备注一下,明天我会准时联系你们。”石欢华做好记录,又关照了几句,随后拨通了下一个视频电话。
这是九亭镇社区工作者创新的工作方法——为居家隔离人员“视频测温”,目前正在部分小区试点。“通过视频连线,可以直观地看到对方测量体温的全过程,确保数据准确有效,同时避免了与居家隔离人员直接接触,这也是对基层工作者的一种保护。”石欢华告诉记者。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九亭镇复地居委会。“体温计麻烦拿高一些,对准摄像头,我好看清楚,谢谢!”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复地居委会时,工作人员陈佳忆正在与居家隔离的居民阿娟视频连线。一开始阿娟家中没有体温计,工作人员便将体温计和酒精棉片一起送“货”上门。
“复地居委会所辖3个小区共有1165户,除去一户已经解除隔离的,目前还有6户居民在居家隔离中。”为了方便联系沟通,陈佳忆专门用工作手机申请了一个微信号,点对点与他们加了好友,“这个手机原本用于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现在被临时征用,专门负责与隔离人员联系,这样每天的工作记录也有迹可循。”
“这段时间居委会办公室就像电话局,每个人都是接线员,一间屋子里同时有五六个电话在打,座机、手机一起用。”九亭镇复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芳兰说,做好宣传的同时,工作人员还开展地毯式排摸,目前已进行到第四轮。“第一轮排摸辖区内所有重点区域人员,第二轮排摸辖区内所有居民,第三轮主要针对外来人员、租户等流动性强的人员,现在还在排查信息不全的未知人员,会一直排查到信息确认为止。”
本报记者 杨洁
排查
非沪员工占比大 建立防疫数据库
黄俊是临港产业区公司园区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上午9时30分,他走进公司办公楼大厅,被一名戴着口罩与橡胶手套的安保人员拦住。“您好,请测量下体温,谢谢配合。”额温枪显示36.4℃,体温正常,接着他被带往前台进行实名登记,这才进入大厦。
与往日的繁忙景象不同,除了手持额温枪的保安和喷洒消毒水的保洁人员,黄俊在大厦里几乎看不到其他员工。“按市政府要求,我们公司是2月10日复工,这几天大家都在家里办公。”黄俊已在家连续加班多日,昨天到公司是为了拿一份统计名单。
“节后返岗复工在即,目前已有不少外省籍员工陆续抵沪,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接到(临港)集团发出的防疫工作紧急通知后,当天就在微信上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从休假状态转入应急工作状态。”黄俊告诉记者,公司各主要业务部门结合在建项目、园区企业和土地管理的工作特点已编制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上多次发布疫情防控告知书,向园区所有入驻企业传达防疫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开展摸底调查和人员统计工作。
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东南角,是特斯拉、上汽等明星企业集聚地,非沪籍员工占比大,信息收集工作繁琐且不易。黄俊说,园区内企业众多,员工们春节返乡后分散在全国各地,逐一联系、排摸登记成了难题。“我们通过微信、电访、问卷等多种渠道,同时利用各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络平台,建立了数据库。截至1月31日,归集到外省市返沪人员712名,包括湖北返沪人员22名。”
完成初步统计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工作能够如此高效,离不开临港公租房服务中心的配合。据上海临港创新经济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冯佳庆介绍,新元水岸庭社区有1.2万余名住户,近七成为非沪籍居民,“基本都是周边企业的员工,这两天陆续从外地赶回,准备复工”。
赵春鹤是临港公租房租赁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两天她正忙着排查社区里的返沪人员。“我们第一时间进行排摸、登记,并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提前掌握了外省返沪人员的动态信息。”赵春鹤说,“近期我们还加强了保洁力度,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液等消毒剂对小区内的入户大堂、电梯、楼道、地下车库等公共区域定时、定点消毒。外地返沪人员登记后需在家自行隔离,身体无异常才能返工。”
本报记者 杨欢
指导
手握一楼一方案“楼宇老师”排摸忙
“今天复工的企业里有没有事先没有报备的?”
“来上班的员工有没有途经疫区人员?”
“所有人都通过‘健康云’平台向街道报备过吗?表格都填了吗?”
昨天上午9时许,恒隆广场办公楼二期,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社工李峥与同事黄旻又一次来到这里。除了带来当日的疫情防控工作提示,李峥重点了解的是当日复工的5家公司的人员情况。
写字楼入口处,物业设置了蛇形通道、体温测量登记台并放置了自动感应消毒液。每一个进大厅的人都要用消毒液洗手、测量体温,随后登记。保安戴着护目镜和口罩,用两种额温计给每个人测温两次,取最高值。“这些流程,都是我们事先与物业商定的。”李峥说。
除了出入口设置,原来的领取外卖点也从室内改到了室外。电梯等重要部位的消毒情况,李峥和黄旻也格外关注。据李峥透露,街道辖内所有办公楼都制定了抗击疫情“一楼一方案”,这些方案非常细致,恒隆的这份足足有5页纸。
“最近每天工作9到10小时,到了家也基本上都在接电话打电话,说实话是累得够呛。”李峥告诉记者,她是街道党建服务中心的“标志性楼宇老师”。“所谓‘标志性楼宇’,指的是‘梅泰恒’这种税收‘月亿楼’‘十亿楼’。其实我真正当‘楼宇老师’才7个月,没想到碰上了这场硬仗。”
恒隆广场办公楼一二期加起来有四五百家企业,每一家返工时间都要一一打电话去确认,每家企业返沪人员情况也要一一排摸。昨天复工的是光大证券、俄罗斯银行、新加坡航空、东方汇理银行等5家单位。
在兴业太古汇,另一位“楼宇老师”朱剑锋做着同样的事。“最近主要在做复工企业的劝说工作,劝大家尽可能推迟复工。”嗓音嘶哑、说话只能轻声轻气的朱剑锋告诉记者,很多企业是否复工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要向国外的总公司提出申请。“不过大家都很配合。目前为止,办公楼里所有企业都暂不复工,但所有的准备工作还是要紧锣密鼓地进行,有很多细节要考虑好。”
据朱剑锋介绍,针对员工复工后的吃饭问题,经和物业商量,决定把每天吃午饭的2小时分成4个时段,让大家按楼区错峰吃饭,减少人员密度。朱剑锋联合物业方面还在与楼内企业协商,希望未来复工后每天采取上班人员“AB角”形式,一半人在家上班,一半人到岗上班,一段时间轮换一次,客观上也起到居家隔离的作用。 首席记者 潘高峰
追踪
绘就“三色作战图”居民动向全标注
“请问是杜女士吗?我是怒二居民区的朱军,今天打电话给您,就是想再问一下您返回上海的时间。”昨天上午,普陀区长征镇怒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军,忙不迭地给辖内3个小区尚在外地的居民打电话。“人数10个不到,但一个也不能放过啊。”朱军告诉记者,“像杜女士准备10日晚上回来,我就请她11日上午来居委会报备,并填写表格。”
怒二居民区共有1404户人家,这段时间各家出入上海的动向,朱军一清二楚。“除了上门和电话排查,我们还依靠一幅‘三色作战图’,上面1404户人家的‘动态’全部标注,一目了然。”朱军介绍,自1月31日晚上这张三色图绘好,他天天都要在三色图前“逗留”,并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在图上作业,随时更新。
记者注意到,“三色作战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贴在墙上,第二部分贴在一块黑板上,图上标注着每户人家的门牌号码,后面的格子里分别涂抹着相对应的颜色圈圈。“绿色空心圈圈的最多,代表在上海,没有外出;绿色实心圈圈表示房屋空关,无人居住;红色空心圈圈代表准备回来的,回沪后就要把它画成蓝色空心圈圈,表明这户人家已经回到小区,需要在家隔离观察14天。”朱军在图上边指点边介绍。
看着这些圈圈,记者感觉,这个居委会俨然成了小区“抗疫司令部”,怎么打赢社区联防联控仗,“知己知彼”是必要前提。所有人的辛苦与付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坚守抗疫防线,确保居民安康。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预演
重点行业复工早 提前体检防聚集
昨天上午,奉贤区古华医院门前,多位医务人员穿戴齐备,严阵以待。作为3个点位之一(古华医院是其中最大一个,体检量约占2/3),奉贤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在这里正式拉开序幕,为避免返城高峰造成体检人流大量聚集,即日起,奉贤区部分重点民生及抗疫关键行业从业人员,可提前进行“健康证体检”,确保这些行业尽快复工。
在医院体检通道门口,设有专门的引导标志与排队区域,借鉴了之前金水苑登记口罩一米间隔排队的举措,在地面上标出排队定位的标记。前来体检的人员需要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和流行病学史问诊,并且需要携带身份证原件与所在单位介绍信。此外,健康证体检不向企业员工收取任何费用。
古华医院分管副院长汪洁表示,为了防止排队体检人员聚集出现交叉感染,并且让关键民生及保障行业的生产尽快得以恢复,决定在2月3日-10日提前针对部分行业开放体检,其他行业的体检则暂时延后。
本次体检时间为上午8时至11时30分、下午1时30分至4时30分。为确保体检有序开展,区卫健委与医院多次举行专题会议,两位主任带领体检中心30位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在特殊时期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提前体检第一天,前来体检的人员并不多,全天一共只有3人,且都是本地人。下午2时,一位超市营业员来到体检点位登记。她告诉记者,接到单位通知赶来体检,单位缺人缺到不行,她也急着赶紧办好健康证投入工作岗位。
汪洁表示,昨天来体检的人虽然不多,但起到了预演作用,可以用来测试体检工作是否部署合理,根据第一天的情况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调整。预计后续随着外地务工人员逐渐返沪,办理健康证的体检需求也会进入高峰期,特别是10日以后会达到峰值,届时医院将引导分流,避免人流大量集中对防疫工作造成压力。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