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七嘴八舌说埋单(下)
第15版:金色池塘 2020-02-07

七嘴八舌说埋单(下)

编者按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几分像是老年聚餐活动。由谁买单,如何买单?看来,多数人还是赞同AA制。老人相聚,清淡为主,“三不主义”:不“劝酒”、不“敬烟”,加上不“请客”,值得提倡。尤其是老年文友们,自然应该是雅聚,而不是“恶聚”,不能成为有人自吹自擂的演讲作秀,那就丢失了雅味。聚会不是“华山论剑”,不能有意彰显贫富高下。不然,没有了社交活动,大家一个个“宅”在家里,孤家寡人,整天与电视相伴,岂不可惜!

轻轻松松来聚会

张林凤

AA制是被调侃为最没有感情的聚餐,但我认为,AA制是最能维系感情持久的聚餐。AA制聚餐,“群主”振臂一呼,群友响应即可事成,不受参与人数制约,少则三五人,多则二三十人甚至更多人都可行。参与者轻松愉悦就餐,洒脱地付出自己的那份子即可,不用记着谁请过自己,考虑找机会还人情。就说我姐和姐夫吧,支内贵州退休返沪,他们这些上海“贵州人”,多年来隔三岔五地聚会和旅游。他们精彩纷呈的晚年,是坚持聚会AA制使然。

轮流做东的聚餐,容易造成攀比,别人这次做东花费多少,轮到自己如果没有达到或超过这个水准,会有点面子上过不去;别人请过自己,轮到自己做东,有人适逢有事参与不了,欠人家的这份情没还上,会萦绕心头成为负担;群友之间虽然经济承受能力不一样,但同样看重自尊心。听邻居周爷叔说,他们十几位当年一起到农村一个公社插队的中学同学,友情延续至今,经常轮流做东聚会,其中杨同学经济比较拮据,总找托词不参与。后来其他同学径直到杨同学家将他拽来,同学的真情实意深深感染了他,聚会愉快结束。下次同学聚会未特邀杨同学,他也主动参与了。

席间,做东的李同学发自肺腑地对杨同学说:我们都是一路走来的,你来参加就好,不用做东的。其他人都附和李同学的话。孰料,这番真情表白,却着实伤了杨同学自尊,他再也不愿参与同学聚会。我想,对于杨同学,其他人宜心照不宣,同情反成画蛇添足,让他做次东又何妨?再用其他形式弥补,杨同学的感受肯定是舒坦的。

我们不劝酒

王志良

我们几位老友经常聚餐,无论是喝茶抑或是聚餐都是AA制。

有一次在与文友聚餐时,遇到邻桌相聚的几个人。因有人请客,个个都喝得面红耳赤,有的连说话都“卷”起了舌头,甚至还有一位已经醉趴在桌上睡着了,还打着呼噜,如同喝“冤”家似的。尽管如此,其他人仍在不停地相互“劝酒”。见我们好奇地望着他们时,其中一位对此解释道:中学同学几十年未曾谋面,现在聚在一起,由一位在生意上做得风生水起的老同学请客,相互“劝酒”多喝点,若不多喝,那就违背了老同学的一番热情和好意。

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难不成老同学间聚餐,有人做东请客,非得如此“喝酒”,方能显现出热情?

窃以为;老同学之间无论是逢年过节,抑或是平时小聚,喝点酒未尝不可,这对加深彼此间的情感,增进友谊,不啻是个不错的方式,尤其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但这要有个度,每个人的酒量有大有小,要因人而异,要量力而“喝”。

能聚在一起既是怀旧,更是一种缘分。如果非要强人所难,喝得酩酊大醉,那么聚餐也就失去了本意,又有何意义呢?真正的友谊和有深度的情感,应该是随意和适可而止,而不是“热情”有加,无休止的“劝酒”。

我们每次聚餐大家都约法三章,实行“三不”主义。不“劝酒”、不“敬烟”、不“请客”(AA制)。这已成为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喝酒时自己按酒量自取所需,吸烟者则需“戒烟”至聚餐结束,若有违反者,则取消其下次聚会资格。

我有三个“群”

董晓红

人一退休,就是加入到老年人的行列。空闲下,生出很多寂寞来,更渴望聚会,聚餐。

我的聚会范围很小,就是三个群成员。

“铁三角群”,是我的闺蜜朋友。我们是来自同一单位不同部门的三姐妹。我们仨人一两个月就聚聚。轮流做东。吃饭不是目的,我们在一起口无遮拦,轻松随意,笑声不断。大家逛街,看风景,说说最近的心情,很惬意。这样的聚会,多请客少请客,都不会在意,开心就好。

“男女混搭群”,由我们仨姐妹外加外单位的A哥和B弟组成,一共五个人。A哥将近六十岁,德高望重,是我们的“群主”。他经常请客做东,我们自然也不会落后,也就轮着做东。时间飞逝,四五年弹指一挥间,A哥常常请客,可B弟除了开始一次请客外,常常嘴上说“下次请客”,再也没兑现过。飞逝的时间里,也飞走了最初的新鲜和热情,又加上B弟总是白吃白喝,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看来,还是AA制都会心安,才会维持聚餐长久。

“中学同学群”,里面都是我初高中同学。其中某君是成功人士,有一个价值千万的加油站。同学聚会的费用都是他掏腰包。那时,他常请客,面对围着他的同学们,面对丰盛的美食,他经常坐在桌子中间,自豪地说:“我高中就上一天学。那时老师说我2000年就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了,你如果再不好好学习,只能要饭了。”那时,他是满头青丝,兴高采烈;以后当他满头华发时,却很少请客了——因为三角债,他的银行账户被查封,加油站被没收了……

如果他多一些文化和知识,会不会这样大起大落?难说。

文友“雅聚”好

郭光林

我在文学圈里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但也时常“混迹”于这个圈内,我所接触的那些文友里,有的已是文坛中的大腕级人物。当然,也有些文学爱好者,或有的只是附庸风雅者。如此,我也免不了参加这些聚餐。

首先,既然也是个舞文弄墨者,或是个文人吧,我以为,对于聚餐成员的“人选”,必须要有适度的把控。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友聚会,要体现出一个“雅”字,尽量谢绝那些如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混场子的人加入。

我就遇见过类似的人,他们会在餐桌上经常吹嘘:我前几天和某教授共进午宴,或者说,前几个星期与某专家在座谈会上遇见,更有甚者会说,前一个月到某文学导师家去做客。然后,据我细心打探下来,原来是某文学导师因乔迁新居,只是叫他去整理书籍,做做搬运工罢了。

有些人总想利用这类聚餐,借机“聚拢”观众和听众,意在吹嘘和抬高自己的身价。对于这类人应该加以杜绝,以免文友聚餐的性质变了味。

其次,聚餐是否是AA制还是轮流请客,我的看法是,这个没有固定的模式,以文会友,大家“三观”相同或相似即可,就不必计较太多,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向了神圣的文学殿堂。如果谁得了文学大奖,或者出版书籍,都可以借此机会,做东邀请文友聚餐,达到交流庆贺的目的。

最后,我还认为,文友类的聚餐不必过多频繁,还是放弃过多的社交,宅在家里多读些书,多写些文章!都说以文会友,没有了个人作品,大家拿什么来相互交流?

都是老同学

胡书英

这些年,我们几个老年女同学一年总要小聚几次。每次,饭没吃完,张同学总是借故走开,偷偷把账结了。每次见面,大家谈笑风生,轻松愉悦。岁月磨去了棱角,只留下坦然与温和。

张同学,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也是闺蜜好友,人厚道,凡事替对方考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心照不宣地达成默契,轮流埋单。

那时候,同学之间,纯净得啥都没有,只剩下一起读书,一起晒太阳,一起走路。

后来,班长王同学建群,此时,大家都年过六旬,太阳西斜。往昔的青涩已经被日子淘洗成了夕阳红。

一次,群里有人语音直呼我乳名。那是李同学,私企老板,其身家逾千万。私下,她说我是她最要好同学,我未置可否;并说,同学聚会,她有能力让大家免单,这个,我信。

同学聚会时,群情激奋,大家共举杯,为了我们共同的校园与青春。一种情愫,瞬间被唤醒,被点燃。一个个即将垂暮的生命,成功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年少。餐后合影留念,挥别时依依不舍,老年情感,同学情谊,我们彼此都懂得。聚餐实行AA制,一视同仁,没有人觉得不妥。AA制,是做人的体面和尊严,与金钱无关。

后来,又与李同学不期而遇,她说今天我们一起吃饭。饭桌上,李同学讲述她的发家史生意经,语速之快,容不得别人插话。我和其他几位同学,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席散曲终,竟是别人买单。

窃以为,同学闺蜜相聚,尤其是年过花甲,应该珍惜友谊,珍惜当下。聚餐不是“华山论剑”,贫富高下不应该成为席间话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