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计
短信预约 “最多跑一次”就可买到口罩
2月2日上午8时30分,本市各社区开始接受预约购买口罩。记者来到位于御翠园的浦东花木街道联洋第三居民区时发现,这个居民区却静悄悄,直到当天上午11时,都没有一个居民来排队预约,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从2月1日起,花木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发送了此次预约登记的方式:全部采用短信预约、先到先得的“云预约”方式,避免了排队等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花木街道社区综合事务办主任余冰清介绍,原来,从前天开始,花木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发送了此次预约的方式:从2020年2月2日8:30起,需要购买口罩的居民,请以户为单位发送短信到指定号码,短信内容中包括:居委代码+居委名称+居住地址+姓名+证件名称+有效证件号码。预约以发送短信时间为序,预约登记情况将及时公开,接受监督。预约成功后,居民可在接到居委会通知后,带好登记的有效证件及时到指定药店购买。也就是说,预约成功的居民“最多跑一次”就可以买到口罩。
不仅如此,根据不同小区的居民特点,居委干部还研究出了口罩预约成功后的“加持”服务。联洋三居民区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因为小区里户数较少,居委干部还将为预约成功的居民统一“代购”,居民仅需到物业、大门口保安处领取即可。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第二十计
代买跑腿 预约单交给志愿服务队
2月3日,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复元坊居民区的蒋阿姨,拿到了社区红玫瑰巾帼志愿者张艳送上门的5个口罩,拉着张艳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这个春节我都不敢出门,我年纪大了,去药房排队实在吃不消,可是没有口罩,我连去医院配药都不敢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登记,志愿者还帮忙送上门,真是太贴心了。”送好蒋阿姨的口罩,张艳又马不停蹄地将她代为购买的其他24户人家的口罩逐一送上门:“用我一个口罩‘换来’25户的口罩,值!”
记者了解到,复元坊小区是一个老式小区,老年居民占居民区人口的28%,电子设备使用率低,在居委会登记的方式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为了帮居民们减轻负担,这个春节期间一直活跃在居民区抗疫一线的红玫瑰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张艳,主动向居委会提议,我们可以帮助有需要的居民代买口罩。这一提议得到了吴冬妹、贾顺英、陈秀娥、王爱萍等队员的一致赞同。于是,在复元坊居民区的口罩预约登记现场,又多了一张桌子,在登记完口罩预约后,有需求的居民可以把预约单交给红玫瑰志愿服务队,队员轮流每日根据可购买的号码,帮助购买好口罩并送上门。
2月2日登记第一天,根据药房配额,复元坊居民区分配到了第一批46户家庭的额度,其中有25户家庭有代买需求。2月3日中午,张艳在忙好居委会的口罩登记之后,到药房帮助购买了当日的25份口罩并一一送上门,回到居委会准备投入下午的志愿服务工作。
本报记者 江跃中
第廿一计
官微登记 街道官微首创线上预约
“预约登记用掉一个口罩,领购买凭证用掉一个口罩,去药房再用掉一个口罩……”为了避免出现如网友调侃的不利影响,杨浦区江浦路街道打通药房、居委、居民三个环节,首创在官微上进行预约登记,除了两个动迁居委仍需线下办理,其他居委实现了官微线上登记预约的全覆盖。功能上线短短半天,已有350户居民在“hi大连路”官微登记,这样,他们仅需去药房跑一次,就可以顺利买到口罩。
在云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公益技术支持下,江浦路街道首先在阳明居委会试点在官微登记。居民只要扫描二维码,在线提交预约信息,居委会通过实有人口统计等系统进行比对,确保居民网上预约信息真实有效后,就会将预约凭证通过小程序发送到居民手机上。居民前往药房,工作人员扫描预约凭证确认后便可发售口罩。
网上预约不仅可以减少居民区预约登记排队造成的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也帮助居委会减轻了纸质数据转电子数据、打电话通知等重复劳动,在居委下次开展第二轮口罩预约时可以重复使用这些数据。
同时,杨浦区还有一些街道也因地制宜,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减少市民出门频率。殷行街道开鲁二村居委会借助微信和电话,让居民在微信小程序中填写电子表格,居委干部会实时开展后台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进行电话告知,对信息不全的电话联系补充,对条件符合的按信息提交时间排序后汇总成表。然后,居委干部每天根据药店口罩分配量,梳理有购买资格居民的名单,发送短信将预约码告知居民,再形成口罩购买资格表提供给药店作为签收凭证。通过让“数据多走路,居民少出门”,实现居民购买口罩“最多跑一次”。
本报记者 孙云
第廿二计
手工定制 “菜篮子”供应特制口罩
嘉定区外冈菜场和望新集贸市场共有约120家摊位,每天担负着周边居民的“菜篮子”供应。2月3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两大菜场恢复全天营业的第一天。
一早,外冈菜场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买汏烧”们,在菜场管理方前期的宣教引导下,所有的摊主和工作人员都已统一佩戴上了口罩。菜场进口处张贴着“未戴口罩禁止入内”的警示语,一旁联勤队员和菜场工作人员则向没有戴口罩的市民分发“菜篮子”特制口罩。“一个上午大概分发了60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离开菜场之前,这些口罩也必须统一回收到专用垃圾桶里。”
原来,节假日期间,菜场负责人顾洁在走访检查菜场疫情防控过程中发现,仍有一部分市民没有佩戴口罩。菜场就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一旦发生交叉感染,防控难度极大,这项工作必须提上公司议事日程。“买不到口罩我们就自己做!居民不戴口罩,我们就发到他们手里,一定要确保菜场里进出的每一个市民都戴上口罩。”
一声令下,公司20多名党员积极响应。有的准备材料,有的购买物资。2月2日下午1时,大家相约在会议室,参考网上视频教程,摸索着开工了。家里有宝宝的带来了质量相对较高的婴儿棉柔巾、洗脸巾;会针线活的承担起了缝制的任务;男同胞则包揽了穿针引线的工作。大家边摸索边制作,从“粗放型”到“舒适型”再到“精致型”……短短一个下午,200个口罩顺利“诞生”并输送到菜场“一线”。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