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琼
坐在培训机构教室外等候孩子下课的几个家长里。我看见邻座的一名40岁左右的妈妈,捧着一本奥数书正在作业本上认真地演算着习题。我以为她在备课,就问她:“是数学老师吗?”
“不是,家里有两个读小学的儿子,就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奥数了。”
“奥数题这么难,多年不接触,数学思维那根弦早就断了,怎么做得来呀?”
“原先是真的不懂,孩子问我题目,我是一窍不通。后来就想一定得去弄懂它,要不怎么教孩子。每天坚持,慢慢地就弄懂了,现在得心应手。”
这位妈妈看上去虽然朴素,但她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她拥有一份强大的学习力。
我一位女友最近一门心思扑在了绘画上。40岁以前的她,没接触过绘画,这次却发了狠一定要吃透。那种奋不顾身的架势,不为别的,就为要考画画的女儿在家里能有个“知音”。
女友说,女儿上高中前,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定型,工作稳定,女儿也乖巧懂事,她每天一成不变地上班、追剧、逛街、运动、上美容院……可有一天,她走进女儿的书房,看见女儿在画画,看着画架上那幅已经完成的作品说:“这背景的色彩是不是偏暗了?”女儿回她:“你又不会画画,你懂什么?”女友愣怔地看着女儿,一时哑然。
从彼时开始,她决心跟上女儿的步伐。于是,颜料啊,纸张啊,本子啊,彩色墨水啊,一通买回来,开始报班。绘画的魅力牢牢地抓住了她,她勤学苦练,看什么就画什么。与其说是女儿的那句“你懂什么”让她被动学习,不如说是女友的学习力已经被点燃了。一年多的时间,女友大有长进。现在再来看女儿的画,能一下子解释出画后面丰富的意象,女儿很高兴,觉得妈妈懂自己,了解自己,就喜欢跟妈妈探讨,绘画成了母女情深的隐形推手。
我问她,以后女儿不管学什么,你是不是就一直跟着学习?女友说,刚开始学绘画,以为只是为了女儿才不得不被动学习。可时间长了,却发现绝不仅仅是为了女儿,更是为了自己。也许不一定能学得多精,但至少能懂。人要无所畏惧,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只安于现状,只会被时代的洪流挤到一边去。
后来,女儿喜欢上了咖啡。从不喝咖啡的女友,也悄悄地学习了咖啡。从选豆、买咖啡机、磨豆,到冲好打泡拉花一气呵成。当碾磨咖啡豆的震动搅拌声响起来的时候,香气弥漫开来,家里的气氛也像热带一样奔放。每天,回到家,母女各捧一杯咖啡,坐在餐桌前聊天,咖啡,成了她们母女俩的共同话题。
做父母的,如果你每天都殚精竭虑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但还是感觉时时刻刻都在跟孩子博弈,那么,或许该反思一下自己了。就算生了孩子,我们每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个体,依然要持续拥有学习的能力。父母跟子女之间,从不止步于吃喝拉撒睡,还有其他的。
其实,做父母就和做学生一样:努力学习的孩子,总是最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