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随申码实用50问 “五小行业”过半复工 一通电话,把老人从死神手中拽回 “沪鄂心连心”搭建“勇气加油站”
第10版:要闻 2020-03-08

“沪鄂心连心”搭建“勇气加油站”

心理咨询室倾听一线医护人员心声化解疲惫委屈

杨慧青正在做远程心理咨询黄莺摄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也是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护士长杨慧青来到武汉的第41天。一个多月前,她和同事陈亮亮、季海峰、黄莺一起,仅用一天时间,就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开出了一个“沪鄂心连心”心理咨询室。

“医生护士都是普通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力,很难持续应对这里的工作,尤其是以女同胞为主的护理团队。”杨慧青说,一个多月来,这支心理团队倾听一线医护人员心声,让他们化解疲惫和委屈。那些悄悄滋生的负面情绪,都在这间由换药室改造成的咨询室里消弭了。

各地增援队 最现实解压

咨询室还在筹备时,已有医护人员闻讯而来,提前沟通面询。杨慧青说,这些咨询者主要遇到的问题是:工作强度太大;专业不对口,突然改变工作环境和性质不太适应;被患者负面情绪影响。其中护士相对较多,因为在援鄂医疗队到来之前,因病人暴涨、床位扩张、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这些人工作压力很大,时间一长,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紧张、失眠、食欲下降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产科护士,在原来的岗位上,她习惯于面对准妈妈、准爸爸们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工作中充满欢笑声或新生儿的啼哭声。而现在,却要连日面对众多重症患者,有的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去世。“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很多人会自我调整,用自己的方法疏解掉,但仍有客观原因导致的问题存在。”杨慧青说。

疫情暴发后,出于保护家人的考虑,许多医护人员没有回过一次家。她曾接待过一位来访者,一看到视频中的孩子,泪水马上流下来,情绪怎么也收不住。“同为人母,我对此感受很深,一下子就明白了对方的感受。”对于这种情况,杨慧青会给出一些情绪宣泄的建议,甚至让来访者干脆哭一场,“有时候安安静静地哭一场,比压抑情绪更好。”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些医护人员有自己的顾虑。谈及原来所在的科室,有些人会回答,有些人则问“能不能不说啊”。遇到这种情况,她便不再追问。大家常把“白衣天使”和“奉献”联系到一起,医护人员可能会被这个概念框住,但其实,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有劳累的状态。“在高强度的状态下,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都不想当逃兵,都想往前冲,但在冲的过程中,力不从心的状态也会有。”不过,随着全国各地的增援队伍到达,本地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慢慢减下来,“这对他们来说,是更有现实意义的解压。”

病人情绪好 医护压力小

对医护人员心理的呵护,并不停留在咨询室与微信上。从入驻武汉三院起,“沪鄂心连心”心理咨询室的几个负责人就把印有公众号二维码的宣传页散发到病房,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服务。有些病人病情进展快,身体不舒服,难免心情烦躁、发脾气,甚至不太配合治疗。这些负面情绪,也可能传递给医护人员。

因此,积极为住院患者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咨询室另一个工作重心。“病人的负面情绪疏导了,就可以安安静静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而融洽的氛围,也能变相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杨慧青说。

同在三院战斗的,还有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其他队友,他们接管了两个普通病区和一个重症ICU。紧急改造之后,5天内连续收治3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医疗队领队、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也一直在为医护人员解决重重困难。比如刚接管病区时,供氧跟不上,医疗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将重症监护室搬到了1楼。

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让医疗队更有信心。“降温时,有人送来棉袄;拖着一身疲惫回到驻地,领队说又有东西给我们,一下子心里暖暖的,队员们感觉被关心到了,被关注到了,内心就有触动。”杨慧青说。

疫情之下,白衣天使以坚毅的形象,成为挡在灾难前的一道盾牌、暗夜里坚守的一束光亮。许多人将他们称为逆行英雄,他们却说自己只是践行着救死扶伤、捍卫生命健康的使命。医护人员也需要呵护,陈尔真说,工作室运行一个多月,患者及家属都得到及时的心理救助,同时这里也成为一线医务人员的“勇气加油站”。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