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职业剧一跑题便丢了“职业” 《1917》一镜到底的时空奇观 在剧场关门的日子里
第20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0-03-29

《1917》一镜到底的时空奇观

王琳琳

镜头缓缓拂过乡间的田野农舍,布满荆棘的无人区,断壁残垣的废墟,火光冲天的教堂,冲锋的前线阵地,以貌似“一镜到底”的方式,还原了电影中的连续时空,将1917年的欧洲战场以诗意的方式,铺陈在观众面前。长镜头剪辑制造的时空畸变,完成了一部数码时代的新型战争片。

奇观战争片《1917》在斩获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后,最终在奥斯卡只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三项重头技术奖项。技术类奖项当然实至名归,耐人寻味的是影片口碑一直是两极分化。负面评价包括刻意炫技,人物形象单薄,主旨不够深刻等。

技术作为表现手段深刻影响了电影的本质。如果没有看到其中蕴藏的情感,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部电影的精髓。如导演萨姆·门德斯所说,“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

1917年,一战正酣,两名年轻英国士兵接到命令,立即赶往另一前线战壕,向指挥官传达“立刻停止进攻”讯息,避免误入德军陷阱。其中一人的哥哥就在那个战壕。时间只有8小时,武器弹药有限,前方敌况不明。两个士兵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如果能活着到达,他们将拯救1600人的生命。

熟悉一战历史的观众知道,电影的许多场景和对话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细节。比如遗弃战壕里的大量绊雷,德军撤退时炸毁的火炮和桥梁等。如果结合一战历史和彼得·杰克逊导演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一起观看,就会发现影片的许多细节都与真实历史高度一致。

不过,单就剧情推进而言,电影前半段确实显得有些单调和无聊。从长长的战壕穿过泥泞的无人区,从德军突然坍塌的战壕里逃生,乡间的闲聊赶路,琐碎的交谈,看起来有些无趣。

直到碎碎念的肥宅牧师布莱克为了救受伤的德国空军被反杀,故事开始有了真实的临场感。失血过多的战友逐渐死在自己的怀中,年轻的脸庞失去神采,温热的血逐渐变冷,斯科菲尔德没有时间埋葬他,只能独自上路。他的行动,也从此刻开始被赋予意义——当执行的命令成为了一种使命,为了拯救这1600个和布莱克一样鲜活的生命,将一张薄薄的纸片交到指挥官手中,把死去伙伴的信物亲手交给他的哥哥。在此之后,所有的意外,变得和现实一样心惊;所有的危险,也和现实一样窒息。

营造这种接近真实的时光流逝感,电影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貌似“一镜到底”制造的时空维度,是主观镜头,让观众和主人公一样,身处未知的连续时空,凝视并跟随着人物的行动。

我更愿意将这部电影看成是四幕戏剧。第一幕,无人区战壕;第二幕:乡野农庄;第三幕:烈火废墟;第四幕:前线战场。

有技术宅统计,全片有22处隐藏剪辑点。事实上,“一镜到底”最长的拍摄时间是8分半,然后用技术手段将多个较长的镜头组接起来,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是一个镜头。

送信的英国士兵在两小时的电影时间里眼见经历的一切,是《1917》呈现的一战现场。电影剪辑技术为战争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时空维度来展现恢弘的战争?被一些影迷吐槽是炫技的《1917》以极简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型战争片的维度。

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便是一战中的前线传讯员。欧洲很多导演都对一战有着“家族史”般的切身感受。将近100万英国及欧洲服役人员死于1914年至1918年。在经历了索姆河战役、“凡尔登绞肉机”这些火器时代最惨烈的肉搏战后,那些幸存者回乡后又面临着席卷全球的1918年大流感(又称西班牙大流感)的致命威胁。

片尾,《1917》里的主人公斯科菲尔德坐在树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家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Come back to us”——回到我们身边。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