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修范
我是从虎丘出来拐入山塘街的。也就信步走走,也就一箭之遥,眼见一座小庙冷清又局促地缩在桥脚跟,又见狭小的庙门上刻着一只葫芦图案。哟,莫非是《红楼梦》开始的地方:姑苏城“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上前打探,有石碑刻“南宋淳熙”字样,并有说明:十里街现称作山塘街,街上青山桥浜内的“普福禅寺”便是人称的“葫芦庙”。拜曹公所赐,天下读书人都知道《红楼梦》第四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薄命女乃是“英莲”(后名“香菱”),薄命郎为“冯渊”(谐音“逢怨”),葫芦僧是葫芦庙内的“小沙弥”,之后成了衙门里的“门子”,那著名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就是他递给知府贾雨村的。
《红楼梦》读者大都认葫芦庙为虚景,是不明不白、糊里糊涂的地方。呵呵,居然实有此庙。由此来了劲,我前后左右里里外外扫了个遍。同时,走起神来:当下铺天盖地的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书法与“一塌糊涂”的口语究竟有何关联?
正胡思乱想,西边街路悠悠晃来一挑担货郎,货担上挂着大大小小的葫芦。哈哈,运气咋这么好?葫芦与葫芦庙会合。赶紧招呼,让在庙前街沿石上挑拣一番,附近游客也凑上围观:有的葫芦题着字,有的描上画,有的着意装饰,有的素面朝天。斜阳下,镀了一层金似的葫芦东倒西歪,各具姿态。我蓦然心动,准备拍摄,让货郎把葫芦挂到屋檐下。他东瞅西瞅:“格一只只葫芦像吃饱了老酒一样。”一句话提醒了我,照片题名岂不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