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生
“宅”本是名词,如今变成时髦的动词;“文章合为时而作”,词义的变迁何尝不是?“宅在家里”,当前已不指船至港湾车抵门前的举家欢聚,而是隔毒防范的积极举措的同义语。
宅法种种。
“闷宅”:交游广的青壮,施展身手的地方一下收窄,找三五知交甚或情侣交集又顾虑重重,无奈改弦易辙,闷家消磨。
“囚宅”:居住条件差,阴暗逼仄,甚至吃喝拉撒也包括其中,人口一多,更像囚宅。
“猫宅”:形单影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身体又矫健者,堪称。
“‘贼’宅”:多为孩童。父母家教严,严令网学,而生性活跃好动者,岂能乖乖就范?一瞅旁侧无人,立马上网游戏,却又提心吊胆。
“‘石’宅”: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在恙的耄耋老人最易中招,中则危殆,惟有呆坐一隅,蹲门石狮,静候岁月静好。
“躲宅”:已沾病毒,幸亏医治及时凯旋,于是隐匿唯恐不严,连家人也彼此防范,故名之。
“乐宅”:也有皆大欢喜者。往年,青壮在远方打工,一年仅春节相聚,匆来促去,都望眼欲穿,难以割舍。这一次,相伴2个月,亲情脉脉,天放假,欣满怀。
“产宅”:有新出产甚或日后出彩的“宅”。不少学养深厚、往昔忙于外界应对不暇者,这次可以如老母鸡孵蛋般潜心“产”出。比如前几天“夜光杯”载戴平《宅在家里的日子》一文中,欣喜地诉说了自己“塞翁失马”的“逆袭”。至于可能发生的生育率的突然增长,自然也归入这一码。
还可能有其他款式。鉴于居家隔离为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举措,之一继中国之后,众多持异议态度的发达国家也纷纷接踵“宅”了起来。比如西班牙,提出“城封人不疯”的“九大宅法”,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我们这厢走出围城在望,怎么启“闸”脱“宅”?张文宏医生回答简捷明了:“这个病可以预防,保持社交距离,然后洗手,再加戴上口罩。”
众生各相的“宅”,短短两月余即云开雾散,春色洇漫,而且,我们的千余科研大军为疫苗的问世正马不停蹄地寻觅、开拓中!
“宅”,终将回归名词的固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