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童、老陈昨天出院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4月6日,ECMO支持47天后脱机进入康复期的老童,看到照顾自己的护士杜颖正在与一名新加入团队的护士交代工作,尽管无法开口说话,还是拿起纸笔,颤巍巍地在小纸条上写下一行字交给新护士:“你才来,注意安全。”
62岁的老童和64岁的老陈都曾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重症病区的“钉子户”,老童1月30日确诊新冠肺炎,老陈2月2日确诊,都是本地病例,分别靠ECMO支持熬过47天和43天后脱机。昨天下午,他们携手出院。
刷新纪录
住院76天,老童成为目前上海使用ECMO技术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时间最长并且成功的病例
2月22日,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杜颖接到通知迅速打包,2小时后就出现在了市公卫中心。她的目标很明确:支援中心危重症护理力量,为那些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危重症病人提供护理,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10天一个周期很快在忙碌中过完了。杜颖决定“留下来”,继续照顾危重症病人。这一留,足足留了54天,加上期间一次14天隔离观察,她在公卫中心已待了68天。
她的第一个病人,就是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负责的老童。在收治入院后,老童的情况就很不好,经历了各项常规治疗,均未见效,各项身体指标一直在滑坡,血氧饱和度也一路下降。专家组经过严格评估,决定上ECMO治疗,为老童争取最后一丝希望。此后的47天,老童每天与ECMO为伴,专家们还随着他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运行模式。在这样专业且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共同努力下,老童成功脱机拔管。在康复期,杜颖给他听外孙发来的语音,老童流泪了,极度虚弱的他奋力吐出两个字:谢谢!
在用ECMO支持的时候,病人往往需要接受镇静镇痛治疗,俗称“打倒”。但等老童进入康复期,他开始越来越“活跃”,还曾让护士拿笔让他写字,“你们就像妈妈一样!”因为妈妈才会这样照顾孩子,无微不至。出院前,老童吃了一碗面,身体逐渐恢复的他很快就吃完了。“现在说话不喘了,走路也有力气了。”在护士搀扶下走出隔离病房,他看到了爱人、女儿、女婿,可爱的外孙,还有亲家已经等在门外,想到这是一大家子2个多月来首次团聚,老童哽咽了。他妻子更是难掩感激之情:“这里的医生护士对我们家老童太好了,不管做什么治疗都打电话来跟我们沟通。我心里担心,电话那头却说,‘别担心,我们都把老童当成我们的宝贝’。”
令老童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不小心还刷新了一个纪录:住院76天,他成为目前上海使用ECMO技术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时间最长并且成功的病例。
在病房楼下悄悄目送老童上车,杜颖很开心:“看到自己照顾的病人顺利出院,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她也顺利完成任务,于今天进入14天医学观察,不必再继续留守。昨天深夜,她在朋友圈写道,“47天ECMO支持血气报告560余张,参加救治的护士一棒接一棒,终于等来了圆满的结果!老童已重生,你我江湖再见!”
重症医学
一开始要控制大局尽全力挽救病人生命,随后就是拼耐力,一些病人要慢慢“熬”,熬到生命有转机
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教授2月11日作为专家入驻市公卫中心,至今没回过家。身经百战的他在A3病区率领团队日夜守护危重症和重症病人的生命。他说,危重症病人的病情复杂,诊疗方案他比较熟悉,如果换人还要重新交接,不如自己负责到底。他的团队协作效率很高,像杜颖这样的高年资护士也主动留下来坚守,大家都明白,这是一场持久战、耐力战。
重症医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不同,一开始要控制大局尽全力挽救病人生命,随后就是拼耐力,一些病人要慢慢“熬”,熬到生命有了转机。在瞿洪平组内,此前还有一名危重症病人,用ECMO生命支持了22天后成功脱机拔管。
3月18日,瞿洪平在市公卫中心入党;4月12日,他又在清洁区办公室迎来了自己的53岁生日。“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特别是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治疗,对于整个医疗界都是一个极限挑战。”他说,抗疫战还没有结束,他还不能离开,但是随着危重症和重症病人的逐步减少,瞿洪平和大家都在等待“可以撤离”的好消息。
与瞿洪平并肩作战的,还有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带领的团队。自2月11日赴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加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以来,皋源也已在A3病区驻守了整整两个月。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有希望就要坚持,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对病人的一个交代。
昨天和老童一起出院的老陈,就是皋源组的病人。2月2日住院的老陈,在这里待了73天,他入院情况就很危急,于2月13日凌晨紧急上了ECMO。起初,老陈的肠道功能不好,影响了ECMO的运作,皋源团队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他的肠道功能维护好。其间,老陈还遇到了不少危险关卡,治疗过程可谓“步步惊心、一波三折”。皋源说,由于老陈的炎症反应很大,呛咳厉害,凝血功能也出现了问题,再加上后期出现了继发感染,整个人很痛苦,但专家组共同协作处理,精心治疗,最终改善了病人的情况,顺利将他送出院。
救治过程
病人大多不知道在昏迷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但他们挺过来后,迎接他们的总是加油鼓励
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过程是惊心动魄的,重在细节与多学科合作,其中涉及ECMO与CRRT的血栓与抗凝方案管理、抗感染方案的调整,还有各重要器官功能的维护等,每个细节都要处理好,病人才能有最终康复的机会。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院长朱同玉说,病人们大多都不知道在昏迷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但他们挺过来后,迎接他们的总是加油、鼓励,还有希望。“这是我几个月来最轻松、最开心的一天!看着危重症病人又减少了,治疗效果超过预期,我怎么能不激动呢?”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ECMO的使用引发广泛关注,甚至有人赞扬ECMO为“救命神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数据显示,上机后一半以上病人依旧面临死亡风险。一个危重症病人究竟适不适合上ECMO?随着时间的延长,病人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感染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都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朱同玉介绍,在上海公卫中心开出应急病房后的3个月里,上海举全市之力抽调顶级专家,迅速成立高级专家组、外援专家医生,联合公卫的医生护士团队,共同构成救治力量。此后,为了充实危重症救治力量,仁济医院皋源团队、瑞金医院瞿洪平团队、市一医院俞康龙团队、市六医院李颖川团队、市十医院王胜团队还组成重症医疗救治团队,争分夺秒救治病人,与死神拉锯。中山医院等前来支援的ECMO团队、心脏支持团队、呼吸治疗团队也全力配合,共同托起病人生命的希望。
昨天出院的两名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由于基础疾病复杂、病情进展快,救治难度大,但最终成功脱机,顺利出院,离不开专家组成员不分昼夜的努力和付出。这是充分发挥多学科合作的结果,体现了上海抗击新冠疫情以来集最优力量的高水平救治成果。
首席记者 左妍
ECMO如何救命
中山医院心外科体外循环主任李欣,是ECMO专家。他是最早一批入驻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外院专家之一,属于隔离病区里的“自由人”,负责提供关于ECMO的专业意见。“其实,危重症病人ECMO使用时间越长,风险往往就越大。这两位病人能挺过来顺利出院,太不容易了。”李欣接受采访时说,上海在新冠肺炎治疗上投入和保障力度很大,生命支持、感染控制等细节都有保障。救治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专业的处理、细心的护理,还有病人本身生命力的顽强。
ECMO并非适用于所有具有相关适应症的危重病人。这就要求专家组织多学科讨论,评估病人自身状况,决定是否使用。ECMO本身不能治愈新冠肺炎,它是支持治疗。作为生命支持治疗设备,ECMO可对严重的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病人提供持续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为心肺功能的恢复提供时间。一些病人经历了常规的抢救和治疗措施,并未见到理想效果,在生命难以维持之时,不得不选择ECMO支持。
ECMO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管路维护、循环监测、营养支持、器官保护、药物调整、感染预防、抗凝治疗、镇静镇痛等多个方面。尽管ECMO能最大程度地拯救危重症病人,但其导致的合并症也较多。所以医生对病人的选择、使用时机的选择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异物,必然会导致凝血反应,在ECMO运行过程中需要抗凝管理。若抗凝不够,可能形成血栓;若抗凝过度,则可能造成病人出血。因此使用ECMO的病人需要经常采血,医生根据血液指标来调整抗凝药物。此外,ECMO插管感染风险比较高,需要做好感染预防;病人往往需要接受镇静镇痛治疗,以减少焦虑、烦躁;同时,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给予肠道营养支持。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