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包永虎作为志愿者,站好小区测温岗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扫码看视频
“刚搬来时,这里看出去还是大片农田。几十年来,变化实在太大了。”家住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上南三村的包永虎忍不住感叹。周家渡,这个浦东新区最“年长”的街道,乘着世博会的东风,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蜗居”浦西到浦东两室户
“当时我们家很小,7平方米里住了6个人。”包永虎回忆当初一家人“蜗居”在浦西时的情形,直言“条件真的很艰苦”。工作一年后,自觉文化水平不够高的他,经厂里推荐,决心到卢湾区业余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他利用所学知识搞编程、开模具,促进工厂产量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厂长将唯一一个福利分房的名额给了包永虎。
1985年,包永虎从当年的南市区搬来周家渡,一家人住进了上南三村一套拥有独立厨卫的两室户。“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虽说好了许多,但那时的周家渡路边随处可见大片的田野和弯弯曲曲的小河沟,甚至还能在里面钓到小龙虾。
“搬来浦东的时候,这里只有83路和84路两条公交线,晚上七八点车就没了。”包永虎回忆道,当时的周家渡,交通极为不便利。他去南市区上班,需要先坐公交车到南码头,再换乘轮渡,最后再换一辆公交车。遇到大雾天,轮渡停航,当天可能就上不了班。
对于当初居住在周家渡的人来说,除了出行不便,看病也是大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包永虎的丈母娘病了,为了能去一家医疗条件好些的医院看病,一家人大晚上还得等摆渡船去江对岸。
从工厂林立到世博主阵地
当看到周家渡即将成为世博会主会址的新闻时,包括包永虎在内的许多周家渡居民内心充满了期盼,因为大家看到了这片土地未来的发展前景。
曾经的周家渡工厂林立,上钢三厂、章华毛纺厂、周家渡造船厂等一批工厂坐落于此。包永虎说,二十多年前这里“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好天气”。2006年的一天,伴随着一声巨响,上钢三厂16层厂房主楼成功爆破,为世博园区腾出土地。借着这股春风,周家渡实现了在破立之间“腾笼换鸟”。如今,在蓝天映衬下,中华艺术宫那抹中国红格外明艳。
世博会为周家渡的发展按下“快进键”:卢浦大桥、西藏南路隧道相继通车;通向世博园的浦东南路,拓宽成双向六车道;一大批老旧小区的建筑外立面得到整新……周家渡旧貌换新颜,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出行条件有了切实改善。站在上南三村门口,可以望见不远处的世博轴长廊。世博会召开之时,包永虎总能看到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参观。“小区里很多人都参观过世博会,特别好!”
继续前进“变身”脚步不停歇
周家渡因世博会气象一新,后世博时期,周家渡“变身”的脚步依然未停。包永虎颇为自豪地说,现在自己住的小区“已经变成黄金地段了”。
“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以来,确实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永虎说。如今,周家渡集合了轨交6号线、7号线、8号线、13号线,居民再也不用苦等公交车和轮渡;原世博轴改建的世博源购物中心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三甲医院相继落户浦东,社区医院不断升级,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到江对岸看病。
除此之外,实施“平改坡”工程、完善无障碍设施、整治小区绿化……在包永虎看来,这些大大小小的动作“确确实实为居民做了实事”。空闲时间,他会去小区花园或是凉亭坐坐,晒太阳,和老邻居唠家常,好不惬意。
作为周家渡“变身”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包永虎说:“浦东开发开放带来很好成果,我们百姓确实感受到了。未来经过大家的努力,浦东建设一定更兴旺,居民生活一定更好。”退休后的他依然发挥余热,疫情期间,他穿起志愿者红马甲,身体力行为周家渡添彩。
本报记者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