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上海昨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 昨新增 确诊病例2例 国漫才女:一支笔就是一个世界 今天白天气温“高歌猛进”直逼34℃ 申城首次启动景区提醒机制 每次风险担当都是生命的机会
第4版:综合新闻 2020-05-03

每次风险担当都是生命的机会

90后护士抗疫一线迎难而上

“未入党的门,先做党的人,我要和奋勇无畏的中共党员一起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今年2月,刚刚援滇回沪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90后护士戴倩瞒着父亲,悄悄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国家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她立志奔赴抗疫一线。

随上海第八批医疗队来到武汉后,她被派到了雷神山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在这里,戴倩和她的同事们努力拉住死神的脚,成为危重患者的生命守护神。

泪别父亲 火速上场

戴倩生于1993年,是第八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从集结的号角吹响到踏上征途,只用了24个小时。她说,“但这也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

出发前,戴倩在仁济医院剪短了头发,其实,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就始终瞒着自己的父亲。直到临走那一天,听说女儿要去武汉,老实又淳朴的父亲哭了!“临走前,爸爸给我做了最爱吃的菜,我们就那样默默地吃着饭,谁都不说话。”

初来武汉雷神山,踏进病区的那一刻,队员们都傻了眼。眼前这片空空荡荡的板房,就是即将要收治患者的病房。两天时间里,队员们在总领队张继东副院长的指挥下,穷竭力量,筑起一座坚实的抗疫堡垒。给爸爸打电话时她说,“我不仅可以做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成了优秀的设计师、干练的搬运工!”

克服不适 直面挑战

戴倩说,她被分入了第一个危重患者战疫小分队,但还来不及激动,现实就给了她当头一棒——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还没开始工作就头晕起来,刚走了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气道护理、静脉穿刺、卧位护理等这些平时习以为常的操作,在这里却无比艰难……

每次进舱前,她先拉伸四肢,在鼻梁上粘贴减压敷料,在护目镜上涂抹防雾液体……但最大的困难还是体力不济,虽然每班进仓工作4小时,没有一个班次会准时下班,几乎每天都有七八个小时在医院里。不停轮班加上护理重症患者的压力,碎片化的休息很难保证精神充沛。为了缓解疲乏,她每次上岗前都要灌一杯咖啡提神。戴倩说,只有先克服身体上的不舒服,才能有信心和病毒决战。

生死考验 义无反顾

15床病人老钱,是雷神山重症监护室的最后一位患者,他曾经几次差点救不回来。

3月12日,老钱因常规治疗不理想而用上了ECMO。为了改善他的呼吸情况,他必须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每十二小时重复一遍,并且还要不断地变换睡姿。给插管病人翻身看起来简单,但一个小小动作就会影响到他的生命体征。这对戴倩来说,本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翻身要5人合力完成,这就需要同步,既要使得上力气也要像绣花一样小心轻放。“我个子小,人瘦,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一遍遍翻身,也不觉得累。”戴倩说。

最难的是做气道护理,这是一门“走钢丝”的活,口插管如果脱出,病人会面临窒息的危险;冲洗时一个不小心,病人会咳呛。那天,戴倩在操作时,还没开始吸痰,痰液已流出他的嘴角。即便是做了三级防护,她依旧感到一些害怕。但此刻,病人就在眼前,再大的风险也要克服,她不断给自己打气,很快稳住心神完成了操作。

回上海后,戴倩说这段经历已让她脱胎换骨,对护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救人并不只是抢救,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树立起对生命的希望。未来,我还要全面提高自己,要有技术,更要有温度,不放过每一次风险的担当,因为这都是生命的机会!” 首席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