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用野餐好物抓住春色的小尾巴
第20版:创见 2020-05-07

用野餐好物抓住春色的小尾巴

◆“肯斯特·托里”(K isten Trolley)多功能移动厨房

◆酒商定制野餐垫

◆WEMUG折叠杯

◆“诺富特”(Nifty)野餐柜

“茶盒”(TeaBox)

◆美式Log托特包

◆“水上餐厅”

◆诺玛德

Akiko法式滚球

◆设计团队提姆布克托(Tim buktu)的“网红”旅行咖啡套装

◆“春时”(Springtime)野餐“篮筐”

◆琳恩

有人说,没有野餐的春天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当下,野餐几乎就是美好生活的风向标之一。

自英文野餐(picnic)1748年首度出现在一部英文辞典中,全球的人们对这项活动的热衷程度便有增无减,野餐甚至被列为摩登生活的标配。当然,普通百姓的野餐未必要像莫泊桑的《一次野餐》中那样在空气中荡漾浓情蜜意,也未必要像莫奈笔下《草地上的午餐》那样充满精致的艺术感,但是,同样热爱在春光下野餐的当代设计师们,脑洞大开地为人们准备了一批简约不简单的野餐好物。

找一处空气清新、碧湖蓝天、风光旖旎、人迹稀少的郊外之地,和家人孩子来一次路边野餐,在气温攀升直上之前,用设计助力美好生活的仪式感,好好抓住并享受这个不一般的年份的春色小尾巴。

亘古匠心撑起简约仪式感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野外活动,设计史上留下了不少关于野餐的佳作。比如,在上海汽车博物馆的展厅里,你不难发现当年汽车工业初兴时代,欧洲的贵族找工匠为他们驾车出行的野餐定制的整套行头。从银质刀叉、骨瓷杯盘、水晶酒具、锃亮的咖啡壶到分格摆放这些餐具的行李箱,每一件都由管家打理,工匠根据主人的喜好量身定做。当年,为一次野餐,工匠们必得竭尽所能,让人叹为观止。

而今,在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野餐虽然不需要如彼时一样繁琐,但一些必要的野餐仪式感仍然得以延绵传承。幸而,设计师们也应时代之需和审美更迭,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野餐行头的选项。

想要在野外啜饮冰镇饮料,除了移动车载冰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商店(MoMA Design Store)出售的汉诺·维格·阿特拉森(Hlynur Vagn Atlason)设计的诺玛德(Nomad)饮料瓶也是可选项。软木塞封口、杯子叠套的极简运动瓶式不仅复古时髦,而且可以扔进洗碗机,打理起来省心省力。设计团队提姆布克托(Timbuktu)的“网红”旅行咖啡套装,则为手工咖啡迷的野外用餐量身定制。野餐晒图中的“常客”WEMUG折叠杯,其杯身设计折叠后仅有5厘米厚度,跟女孩子的气垫粉饼盒差不多大小,可以直接塞裤兜里。而美式Log托特包,不仅将沙滩巾、野餐毯“一包打尽”,还配备了装钥匙和打火机的暗袋,堪称野餐收纳神器。还有酒商专门为其野餐酒瓶包装设计了相应图案的餐垫,都是让人很难拒绝的剁手好物。

不过,让野餐设计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并不全在于这些杯盘碗盏、软包餐垫的“小打小闹”营造上。

用一张折叠餐桌替代传统餐垫,荷兰布鲁恩(Bloon)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杰瑞·鲍比(Jeri?l Bobbe)的设计初衷是让人们在野餐时享受和在家吃饭时一样舒适的感受。为此,他千方百计,设计出了“春时”(Springtime)野餐“篮筐”。看似是能拜访在自行车后座上的篮筐,实际上展开之后便是一张双人桌和两把椅子的紧凑构造。更巧妙的是,每个椅子的内部都可以存放食物与餐具。

另一家荷兰设计工作室格木(Gorm)的设计师们则自19世纪的缝纫盒构造中寻找灵感。他们的“茶盒”(Tea Box),不仅是一只装茶具的木盒,盒子的四个长方形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恰好是一个便携的饮茶小几。

更大的手笔来自Camp Champ公司的创意智囊们,他们的野心不仅在于小而美的一桌一椅,而是试图将整个料理台都“塞”入“诺富特”(Nifty)野餐柜中。物不可貌相,“诺富特”看上去俨然就是个中规中矩箱子的模样,但是瞬间就能变身为包含6人份的圈套餐具、刀架、调味品架以及各式厨具在内的料理台,在野外搞定各种简餐的制作不在话下。而且从这款野餐柜钢材架构、铝材包边以及基础板材都做了防水与防紫外线的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群设计师的确显露出要打造永恒好设计的企图。

同样有此雄心还有“一物”(Everythings)设计团队,他们像魔术师一般,用极简的三层木质框架,制作出名为“肯斯特·托里”(Kisten Trolley)的多功能移动厨房。其拖动垂直摆放的三层木架,“肯斯特·托里”就会展开成内里包含收纳各种蔬菜水果、锅碗瓢盆,以及水槽和脚踏采水泵的厨房。身处荒郊野外的一些使用者,体验过这个设计,才懂得其贴心之处。

享受“野趣”之外保证安心用餐

当然,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野餐并不仅仅只是在于吃喝带来的乐趣。印象派画作描绘了很多野餐场景:树影斑驳,白色亚麻餐布上四处滚落的水果、读了几页的小说,还有半盏微凉的茶。时间足够,微风正好,日常生活的美与随性,在光影流动中呼之欲出。可见,野餐之趣更多地在于“野”。

这些执着于描绘野餐美好景致的画家们是想不到,现代人的野餐繁文缛节骤减,却因为各种花样百出的设计,增添了更多内容。

比如,喜好野餐却对蚊虫敏感的设计师,就以顽童般的心态,打造了又能驱蚊,又能在嬉戏的时候客串对战的“驱蚊水枪”;比如,可移动箱式网球装备设计的出现,让野餐中的人们能随时随地展开一场亲子网球比赛;再比如,设计公司斯卡格瑞克(Skagerak)则干脆为热衷野餐的人们专门设计了一种Akiko法式滚球,并为六个铁球和两个柚木做的目标球定制了套箱,这种设计和收纳方式有点像哈利·波特常玩的魁地奇。

还有设计师拿野餐中的水景做起了文章。一些设计师为野餐捉刀IPX7防水级别的音箱,其中,布鲁可石(Brookstone)的设计师打造的游泳圈形漂浮音箱就是比较成功的一款作品。这款音箱轻盈的构造像游泳圈一样漂浮水面,让人一尝听着音乐打水仗的痛快。又比如,有设计师将圆形遮阳棚电动观光船的桌子结构稍加改变,通上电,整个玻璃钢游船就摇身一变,升级成为具有烧烤功能的“水上餐厅”。

一些野餐爱好者同时也是观虫爱好者,一盏野外适用的灯也是他们出行的必需品。福睿斯·斯古德比克与维尔迪福瑞(Floris Schoonderbeek&Weltevree)的设计师的得意之作手提“小球灯”就因为满足了观虫爱好者的需求名噪一时。这盏手提灯的光源是彩色的可转动的圆球,通过USB接口充电,可以最高亮度持续10个小时。圆球下使用了一种塑料低密度聚乙烯(LDPE),当光源朝下时,可通过塑料本身散发出柔和的光线,不仅是调节气氛的好工具,其亮度也很适合观虫。

事实上,野餐中的野趣也与中国文人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颇为相投。沈复的《浮生六记》曾记录了一次中式野餐,沈复的妻子芸娘特意携带了一只砂罐,用铁叉串住罐柄,悬在灶上,加柴煎茶,众人在柳荫下团坐。这段记录证明,野餐看似为舶来品,实则在中国早有渊源。这也是我们对野餐具有天然亲近感的原因,虽然今天介绍的大多是西方设计师的野餐之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带有浓郁中式文人情怀的野餐设计将会问世。因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