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昨早高峰闵浦大桥六车追尾 无人机自拍 不一样的玩法 非法取得的比特币要还吗? 32次充值花9万元 神兽宅家坑煞爹妈
第8版:社会新闻 2020-05-07
网络游戏给“熊孩子”埋下一个个坑

32次充值花9万元 神兽宅家坑煞爹妈

疫情期间,“神兽”宅家,惹出一堆麻烦!不少“熊孩子”被网络游戏深套,中招的娃最小才5岁!有人甚至先后充值32次总计9万元。记者调查发现,网游企业在实名认证、免费试玩、支付验证中早就埋下了一个个坑,让人防不胜防。

实名认证如虚设

一键登录无阻拦

刘先生向记者反映,他10岁的女儿现读四年级,因为要上网课,最近住在外婆家。某日,外婆突然发现手机微信、支付宝内余额都被用空,支付宝关联的信用卡也消费了不少钱。原来,孩子用外婆的手机安装了一个叫“口袋狼人杀”的游戏,仅仅8小时就花掉了24880元。

游戏注册不是需要实名认证的吗?刘先生发现,这款游戏可通过手机号码“一键登录”。他表示:“该游戏有‘实名认证’功能,但这个功能是在注册登录后,在后台进行的一项‘完善资料’。也就是说,未经实名认证,照样可以登录使用。”最终,刘先生的女儿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分64次购买了“金币”,用于购买“皮肤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游戏公司以未能证明是孩子在玩游戏,是孩子的充值操作,拒绝退款。

黄女士反映,她读初一的侄女近日沉迷于一款叫“第五人格”的游戏。“她在网上随便输一个名字,又随便输入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就可以玩。”在游戏中,侄女以40岁男人的身份与网友聊得火热。“她加入了好几个QQ群,组CP,用成人的口吻说话,零花钱和压岁钱已花掉数千元。”

免费试玩有陷阱

收费按钮有误导

易先生的儿子11岁,网课间隙被“免费试玩”吸引进一个叫“香肠派对”的网络游戏。易先生是在银行卡被扣掉9000多元后才发现的。据儿子讲,“免费时限”一过,就有人在游戏中引导他找来户口簿和大人的银行卡进行“实名登记”。“户口簿放在家里,儿子是知道的;银行卡我是放在包里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他偷拿走的。”易先生说,为了不让家长察觉,游戏中还有人教儿子在微信中,把通过微信渠道扣款的记录全部删除。

还有一位葛女士反映,她侄女6岁半。“孩子上网课,大人就给了她一个iPad。在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她自己下载安装了一个叫‘梦幻家园’的游戏。这个游戏里可以买道具。”葛女士说,购买道具的页面设计得十分卡通低幼,有误导性。“整个页面中的数字,除了类似‘¥648’这种是人民币含义外,其他都是游戏中的金币等概念。”而且,作为一款适用于4岁+的儿童游戏,其消费扣费项由高到低排列,易让孩子产生消费最大金额的误操作。

葛女士表示,小孩子对“¥”的标识根本没概念,以为扣除的是游戏币。她在第一个标示“¥648”的地方点了一下,就被扣了648元。苹果公司却表示,购买的是道具,不能退。游戏公司称,若发生误操作,应找苹果公司。

支付环节无验证

超额充值屡发生

记者梳理近期150条关于网络游戏的投诉发现,99%的家长质疑游戏过程中,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支付环节过于便捷,导致孩子“偷玩游戏”和“误花钱”,金额从几百到数万不等,孩子年龄最小的仅5岁。涉及多款手机游戏,其中被点名较多的“第五人格”有投诉16条,涉及“香肠派对”的有87条。市民要求退款的诉求,大多没有得到支持。

王先生13岁的儿子上网课间隙,分32次向游戏账号充值9万元;

郭先生12岁的孩子则往“口袋狼人杀” 中充值4.7万元;

侯先生的孩子误点“游戏充值”27次,消费11408元,而这些钱原本是为治疗孩子白血病用的;

程女士11岁的孩子下载“创造与魔法” 游戏,充值25000元;

孙先生13岁的儿子在家玩“第五人格”,分5次花掉19043元;

吴阿姨12岁的外孙,将她9700元退休工资偷偷花在游戏上;

杨女士12岁的孩子多次通过苹果手机,向“香肠派对”充值6412元……

【相关链接】

严禁网游企业给孩子们下套

2019年11月1日施行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

■严格实名注册,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

■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

■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

■对未落实本通知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

本报记者 陈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