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知足常乐”苴却砚 辽三彩马头带柄壶 “寿石斋”索题记 3D印,一个新世界
第19版:民间收藏 2020-05-07

“寿石斋”索题记

◆江彦

我的画室挂着唐云老师题写的“寿石斋”斋名,相伴已三十余载,朝夕相对,如晤师面,当年题写的情景时常浮现眼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民生,我亦分配到一套三居室的住房,欣喜之余,我把朝南的大房间辟为画室,添置了红木画案、书橱等物件,但尚缺一幅镇室的斋名,思虑良久,决意向老师索求。

那是一个初夏的清晨,我赶到“大石斋”,见魁梧慈祥的老师已坐在南窗下那把明式椅子上,正手把紫砂壶斟茶啜饮。当我说明来意时,他便豪爽应允:“好事体,我来替你写。”随即指着画案上的一方墨海说:“你来磨墨。”我高兴地往砚台中注水,拿起墨锭研磨起来。

“为啥取名寿石斋?”老师问道。“因为欣赏潘天寿先生奇崛雄健的画风,又喜欢您俊逸清灵的格调,想各取一字作为我学画的典范,”我答道。老师略作沉思后说:“潘天寿年少即负才名,我与他年轻时一起在杭州组织过“莼社”,他学吴门画派而不为其束缚,自成一家,故吴昌硕有诗赞他“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以“寿”为师,自无不当。至于“石”,我看不必拘泥于“大石斋”之“石”,可取齐白石之“石”。齐也学吴门大写意一路,但能借古开今,化俗为雅,诗书画印皆能自创新格,是了不起的。他的“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别创画格,为前人所不为者”,“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真知灼见。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联想到老师的艺术主张:“自家笔墨自家诗”,与他推崇的潘、齐不正是一脉相承的吗?

谈话间,墨已研浓,老师拣出一张四尺开四的宣纸,横置画案,选了一支硕大的狼毫笔,饱蘸浓墨挥写起来,片刻“寿石斋”三个遒劲的大字和题写的“江彦学弟属,杭人唐云”上款、署名款一气呵成。他审视一番后,方捧出一盒印泥,钤上一枚殷红的“大石翁”朱文印章,一幅精彩的斋名书法就此告成。

我连连赞叹称好,老师却笑吟吟道:“你倒点评一下,好在哪里?”“您的书法自成面目,业内人士一看,便知是唐派。‘寿石斋’前后二字结体修长,居中‘石’字略方,布局稳健而有变化,运笔厚重苍劲,‘石’字一撇的颤笔意趣横生。两行上款与署名款大小疏密有致,与三个大字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印章的位置留得恰到好处,看来似不经意,恰是有意为之……”老师轻轻颔首,似为认可。

这幅斋名书法在常人眼中只是一幅名人墨迹,但其中承载的艺术梦想,蕴含“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恩却是外人难以知晓领悟的。故特此铭记,借以流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