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秋明寒翠图 都是疫情惹的祸 有一只龙虾在等我 “农谚”的启蒙 给微信运动点赞
第19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0-05-22

“农谚”的启蒙

□邹浩泉

老年人喜欢回忆往事,温故知新。我今年92岁,读贺知章诗《回乡偶书》,触发了我的思乡之情,更思念恩泽了我一生的母亲。

我的故乡在苏锡交界处的农村,虽属无锡,一河之隔便是吴县,乡亲们说的不是无锡话,而是吴侬软语。从读小学时起,我经常听到母亲讲许多当地的谚语,像顺口溜,又像诗歌,朗朗上口,押韵好记,至今不忘。母亲是种田能手,没文化,但记忆力很好。她的父亲是星相家,有文化,读过《周易》《卜筮正宗》一类的书,我母亲口中的许多谚语,都是从她父亲那儿听来的,这也算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吧?

在旧社会,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农民长期跟老天爷打交道,积累了大量有关气象的谚语。母亲常讲的有:“热末热在中伏里,冷末冷在三九里”;“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团”;“天上挂起鱼鳞片(鱼鳞状云片),明朝晒谷不用翻”;“东北风,雨太公”;“东南阵,落勿成”;“夏至西北风,菜园一扫空”;“人在岸边跳(怕热),稻在田里笑”……提醒人们在气温骤降时要重视防冻保暖,否则人畜要遭殃。

母亲从小务农,熟悉农业生产,这方面的谚语她讲得也不少。“人靠饭撑,秧靠水长”;“要想麦丰收,田里多开沟”;“夏季水满塘,秋天谷满仓”;“种田种到老,全靠种子好”;“好种三年,勿选就变”;“种子是宝,越选越好”;“芒种芒种,样样要种,误了芒种,秋后囤空”;“白露白米披(灌浆),秋分稻秀齐(结穗)”;“寒露呒青稻(成熟),霜降一齐倒(收割)”。短短四句,通俗地表述了江南地区水稻生长的基本规律。

我最难忘的是,在夏天晚上的纳凉场地上,母亲一手摇着蒲扇为我扇风驱蚊,一手指着初升的月亮,用吴侬软语哼唱起一首“赏月儿歌”:初一、初二亮堂堂(月初称新月);初三、初四月当更(一更月升,五更月落);初七、初八半轮月(上弦月);月半、十六两头红(玉免东升,金乌西堕,遥相辉映)……这首儿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运行的轨迹,多么富有童趣,难怪在80多年后,仍铭记在我心!

农谚,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增长知识,这是先人为我们遗留下的一份精神财富。

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用农谚作为言教,诱发我的好奇心,引领我追求知识,在学海中拼搏。1948年我跨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成为新闻系(系主任陈望道)的一名新生;母亲还用勤俭刻苦的身教,培育了我自强不息的性格,我至今仍是一个脑体双勤的老人。离休30年来,我自费印制了5本拙著,分赠亲友和家乡中小学母校。

母亲享年93岁,今年是母亲逝世40周年,我宅家思索数天,三易其稿,始成此文——40年后,母亲的音容笑脸又浮现在我眼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