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元
前不久,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海上美谈》的采访中,主持人问我:“你是研究城市历史建筑的,请你谈谈,最喜欢漫步的街道是哪一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武康路。武康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曾经居住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到过武康路后写下这样一段话:“走进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随着上海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武康路已经成为上海的“网红”街道。梧桐浓荫旁,近百年的历史建筑吸引着中外游客,路边的特色小店也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本文谈的是武康路12号,也是“网红”,但众多打卡者可能不知道这幢建筑的第一代主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教授谭垣先生。他擅长设计纪念性建筑,也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开路人。
居住在武康路的好朋友乔争月女士,长期从事上海城市和历史建筑的文化推广工作,她的新书《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也写到武康路12号——《谭师的庭院》,谈及谭垣在自己的别墅开过建筑师工作室,为新中国培养过几十位建筑界专家。他的学生回忆说:“庭院里种植了他喜欢的油亮大叶龟背竹,室内也有很多绿植,郁郁葱葱。”
作为建筑师的家,这幢独栋花园别墅在当时可谓很“奢侈”。那到底这幢房子是谭垣设计建造的,还是改建的?建造于哪一年?我想去揭开这些谜团。
在做建筑阅读志愿者之前,我曾经仔细研究过关于武康路的书籍,其中一本是钱宗灏、沙永杰合著的《上海武康路——风貌区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内容专业而详细。于是向同济大学教授钱宗灏老师请教,钱老师查阅资料后微信回复:“武康路12号住宅,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局部带有现代派特征,建于1940年前后,二层砖混结构,四坡顶覆盖红色机平瓦……”钱老师告知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我再查阅《谭垣纪念文集》中的谭垣年表,得知谭垣于1939年结婚,于是推测这幢建筑很可能是婚房,如果建造年份定在1939年,这样与普查资料基本吻合。谭垣故居的建筑风格是现代主义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外墙采用白色涂料,黑色的铁艺装饰,艺术性极强。
为了考证此论的准确性,我又联系了上海知名建筑史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卢永毅老师,她一直担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筑保护和研究工作。她的回答是如果《谭垣纪念文集》中没有记述有关事项,她可以帮助去问一下现住在美国的谭垣以前老同事,故此论尚未可定。
有人肯定会问,为了一个老建筑的建造年代,问那么多专家、学者,有必要吗?我回答是,当然有必要。研究建筑文化,就是要有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精神。虽然,谜底还是没有揭开,但是至少我有了基本的判断,建筑年份在1939年左右。
武康路12号是“网红”打卡地,我期待这些建筑师之家能作为建筑师纪念馆,让中外游客漫步上海历史街区时,知道上海有很多国外建筑师的作品,比如:邬达克、赉安、公和洋行的威尔逊等,还有一大批杰出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比如庄俊、陈植、董大酉、奚福泉、范文照、谭垣等。复兴西路与淮海中路交叉口的集中绿地就是谭垣的作品——聂耳纪念公园,聂耳雕塑由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完成。
阅读建筑,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关注中国建筑师的爱国情怀和伟大成就。希望武康路12号谭垣故居能成为一个文化载体,为我们讲述好上海故事,讲述好中国故事,愿我们的城市更加温暖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