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晨起 都是埋头干活人 给朽木注入灵魂 母亲的忘年交 也说橘红糕 山色如故 “端午”由来
第12版:夜光杯 2020-06-06

“端午”由来

图一 耑(甲文)

图二 耑(甲文)

图三 午(甲文)

图四、五(甲文1.2)

徐梦嘉 文/图

本月25日即农历五月初五,为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小文谈“端午”由来,是探源揆初端午两字。

端,《说文解字》:“直也。从立,耑声。”历来学界主流观点与《说文》的认定一样,如“耑仅作为端不示义的声符”、端之耑“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的声部”等。其实“耑”恰恰是“端”的本字,甲文耑(图一)下部是植物伸延的根须,左右点表示水分,根须吸收着水分。我识定:端上部是脚趾的“止”,意会植物芽苗在雨露滋润下像长了脚一样从地面冒出。而“止”形也如错落向上的萌芽,生机勃勃。根据土壤墒情,农历五月头适宜谷子播种。故谷禾将出的“端”不仅有“初”的字义,也就蕴含了“五月”的意思。有一款甲文耑(图二)在根与芽间加了表示土地的横画,如此“耑”成地下地上两部分,明晰而浪漫。地下根须部分成剖面图般显现;地上初发的“止”也更一目了然,字也站将起来。谷子萌芽寓示事物的开头。故“端”古汉语有事物开始发生状态的义项,此义项与从衣从刀开始做衣服的“初”字同。远古人类为了御寒护身遮羞,一般是用刀剥下野兽皮作为“衣服”简单地包裹躯体。《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五月初五过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代中国人就过这个节日。晋朝以前这个节日有20多个名称。“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头五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宋末元初数学与民俗学的研究达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重五、重午等是端午的旧称,“端”同样与“重”之义契合。“耑”在土地母亲的哺育呵护下,其谷禾年年萌芽,每一次都是新一茬的重生者。而此“重生者”由耑与甲文形为人张双臂正面跨立地上的“立”组成,这两个端的字根昂然直立,相互鼓动,神采秀发,呈现给我们一道可反复咀嚼回味悠长的汉字形义佳肴。

午(甲文,图三),历来学界释义歧出。1.辔绳说,午为丝股形;2.忤逆说,午为丝股反拧形;3.舂杵说,午是舂米的木杵形;4.矢镞说,午的金文是箭矢形。在众说纷纭中,都认可“午”借用于地支第七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我无另说,甲文午字形应该表示舂米的细腰木杵。我研究补充识定的则是,细腰的“舂杵午”含X形线条,而双手持“午”多角度摆动的舂米动作,还有虚象的X形。X形午与数字五(甲文,图四1.2)音同“形同”。“五”本用五横画表示,与一、二、三、四造字方法相同,后因为叠写五横笔画多又不美,以两斜画交错形代替。后造甲文五字再加表示天与地的两横画于上下,寓意天地万物交汇。民国古文字学家林义光《文源》云:“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像横平,X像相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午之X形还意会中午,字理是此形上部即“下午”下部即“上午”,相交处则为“中午”。天将交午,日已交午。午、五两字“义通”,故端五也是端午的旧称,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顺语,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五月初五与禁忌联系起来,那一天把艾草艾叶插在门庭用以辟邪驱瘟祈福。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的节日。今天试谈“端午”两字由来,愿为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大节——端午,再糅入中华汉字文化的深邃内涵而薄尽绵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