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消毒频次不减  登记细节有增
第3版:要闻 2020-06-16
“常态化”防疫做到责任不卸措施不松 哪怕一个病人也没有

消毒频次不减 登记细节有增

◆中山医院核酸检测采样点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铁路上海虹桥站出站口一共设置了6个测温通道,每一个通道都设有红外测温仪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手机扫一扫看精彩视频

新冠肺炎病毒无孔不入,防控难度极大,稍有疏漏就可能功亏一篑。面对已经取得的防控成果,上海继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麻痹不松懈,以慎之又慎的精细措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把各项防控工作做在前头,落在实处。

定心配方

发热门诊 发热哨点 核酸检测点

■不管病人多少,坚守“前线”不松懈

■通过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的标准化建设,将发热病人的管理纳入“闭环”

117家发热门诊坚守前线,200家发热哨点延伸触角,二级以上医院分批开展核酸检测——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给广大市民带来的“定心配方”。上海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仅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同时通过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的标准化建设,将发热病人的管理纳入“闭环”。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还有散发病例发生,本市卫生健康部门落实包括发热门诊在内的各项防控措施不放松,为城市安全及市民健康筑就坚固屏障。

发热门诊

避免“漏诊”,支持“多学科”

“不管病人多少,我们始终坚守岗位。”昨晚9点,六院东院发热门诊护士段艳梅在电话里如是说。她的语气有些疲惫,“一天就测了将近200个人。”本以为远在临港的六院东院,发热门诊“热”不起来,其实不然。全面复学后,发热门诊近日再次迎来了接诊高峰——以学生群体为主,叠加了部分前来做核酸检测的重点地区返沪人员。

“我们是定点医院,黄梅天天气闷热,不少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大多因为着凉感冒或腹泻。根据防控要求,体温高于37.3℃就必须由家长送来做核酸检测。”段护士说,学生们的流调信息明确,感染风险较低,绝大部分通过血常规很容易就排除了新冠。尽管如此,发热门诊的医生护士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跟疫情高峰时一样严防,不放过一个发热病人。”该院感染科主任蒋立会说,六院东院的发热门诊及时准备预案,在院内设置了专家组24小时值守。最近还增加了人手,并重点开展流调工作。未来,六院东院还计划改造一批后备的发热病房,做好万全的应对。

本市目前共有117家发热门诊,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对于落实病例早期筛查、报告、诊断、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邬惊雷表示,上海的发热门诊要求多学科团队支持,这一做法也将在全国推广。

发热哨点

甘于“寂寞”,有备无患

在发热门诊的基础上,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把防疫的触角延伸到社区,进一步发挥这些遍布全市的发热哨点网底作用,前移关口,做好对发热患者的筛查、登记、转诊、跟踪等工作,与发热门诊协同,与上级医院、所在社区形成对发热患者的“闭环管理”。

杨浦区已建成10家发热哨点诊室。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丽华介绍,由于场地有限,而哨点诊室的要求非常高,最终经反复讨论,将一处相对独立的全科诊室改建成了哨点诊室。尽管只有15平方米,但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设医护、患者通道,还做到了诊室出入口与普通门诊完全分开,避免发热患者与其他患者相交叉。患者进入哨点诊室后,需复测体温。有明确原因引起的发热患者,将就地治疗;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将转诊至辖区内设立发热门诊的综合医疗机构。转诊后,医护人员将对诊室内相关区域全面消毒,并与上级医院保持联动,对患者进行跟踪电话回访。

位于闵行区的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市首家开放的发热哨点。近日,记者在这家哨点诊室大门口守了近一小时,没有一个病人。中心副主任李荣说,有时医生从早坐到晚,也没有一个病人。但是这里继续执行“三区两通道”“一患一医一室”,诊室内各种消毒剂等配置齐全,多种宣传形式提醒患者自我防护细节。该哨点诊室3月底开放至今,共筛查17例发热患者,转诊至仁济医院南院3例,均排除新冠肺炎。

李荣说,这个哨点诊室所在的房屋本来是另作他用的,因防控需要,改建成为了哨点诊室。平时没有“人气”,这么大地方浪不浪费空间?李荣认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不可用“是否浪费空间”评判。“病人无论多少,责任一样重大,切不可因为‘病人少’而压缩设备和人员。”

核酸检测点

优化流程,守住“底线”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西院入口处,一排新落成的鼻咽拭子采样亭十分抢眼。几名患者保持着安全距离,很快就在护士的指导下完成了采样,现场无人员滞留。仔细看,与常见的大帐篷不同,这批采样亭设置了传递窗体和采样窗体,医护人员的双手可以穿出采样口进行采样,在传递窗体上设有传递口,用于传递医保卡、条码等物品。同时,采样亭里还具有双锁和监控的冰箱来临时保存标本。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说,院感始终是要考虑的大事,这样的采样亭采用了屏障保护的原理,正压密闭室配置了进风扇,以便形成良好的气流控制,同时还方便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

总务处处长张群仁说,从选址到设计,这批采样亭凝聚了防保科、感染科、检验科、医务处等多部门的心血。既要不挡道,又要方便好找,还要符合院感要求,更要使其完美融合在医院的整体环境中,一群人动足了脑筋。“一开始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参考,就干脆结合医院情况,一步步分析,各方面考量,当初想到了几十个问题,包括人流的疏散、采样人员的安全性等,最终一一破题,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成果。”医务处副处长锁涛说。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检测高峰,检验科主任郭玮表示,科室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效率,最大程度满足临床需求,确保“应检尽检”。

截至目前,全市共67家医疗机构以及17家市区疾控中心具备检测能力,日最大检测量约7万人份。此外,全市还组织了45家指定医疗机构落实“快捷通道”,对复学后出现发热等异常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免费核酸检测。市卫健委透露,下一步还要求二级综合医院逐步开展核酸检测,进一步扩大核酸检测能力,为上海城市安全和市民生命健康严守防疫底线。

首席记者 左妍

防控升级

农贸市场

■每日登记经营业者营业时间外的接触人员情况

■所有空调进行专业消毒

面对疫情反弹风险,上海及时加强了对农贸市场和“夜间经济”等场所的管理。记者昨天从本市部分农贸市场获悉,批发市场和菜市场在严格落实清洁、消毒、测温、戴口罩等制度的基础上,市场防控工作再度升级。

临近中午时分,趁着客流低谷,长宁区的九华邻居里、美天虹康菜市场等标准化菜市场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全场消毒工作。对于公平秤等顾客接触较多的物品,还会有专人用消毒液擦拭。

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志君告诉记者,美天旗下菜市场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再次升级——在维持好管理人员、经营业者每日测温和佩戴口罩、市场早中晚三次消毒等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同时,从现在开始每日登记经营业者营业时间外的接触人员情况,对菜市场内冰箱、冰柜等低温设施设备全面消毒。此外,随着气温升高,将每月对市场内的所有空调进行专业消毒,没有空调的市场则增配鼓风机和冰块来加强通风与降温。

江桥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防控措施已升级,所有进市场人员必须出示“随申码”绿码、测温、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重点地区进市场人员需严格登记,此外,入场车辆驾驶员车牌、手机号码必须登记,尤其货源来自或者途经重点区域的车辆,需重点关注。

“外滩枫径在中山东二路和人民路两个路口都设置了红外线测温设备,并增派工作人员手动测温,发现体温异常的市民立即按照防疫指引劝离。”记者从BFC外滩金融中心获悉,BFC在枫泾路与中山东二路、人民路的两处交界口都设置了“健康小站”,配备免洗手感应立柱款喷雾、酒精棉、口罩、湿纸巾等设备物资,供市民使用。而在活动区域内,所有工作人员均须佩戴口罩,并定时定点做好环境消毒工作。当活动现场客流量接近饱和时,现场会采取一定限流措施,避免人群过度拥挤。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防疫措施始终在线,从未松懈。”思南公馆相关人士表示,思南公馆在信息中心设立疫情隔离点,配备消毒水、酒精、额温枪、立牌等,发现体温异常、咳嗽等症状的客人及时带至隔离点观察,并及时上报,同时做好记录。本报记者 张钰芸

两个必须

轨道交通

■乘客必须全程戴口罩,进站时必须测温;车站消毒频次不降

■全路网客流恢复到疫情前的九成

上海地铁运营方数据显示,轨道交通全路网客流已恢复到了疫情前的九成。与此同时,疫情防控措施依然毫不放松——进站乘客都必须戴口罩、测温,重点车站的消毒频次也没有下降。

上海市轨道交通目前继续坚持“两个必须”的原则,即所有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必须全程戴口罩,进站时必须测温。站内工作人员巡视时见到没戴口罩的乘客,会立刻上前劝阻;在进站闸机附近,安检员也会要求乘客戴上口罩后,方能通过闸机。在重点车站,每个进站乘客的体温都会实时显示在红外测温设备上。

地铁运营方介绍,除测温和戴口罩两项强制措施外,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已纳入各车站的常态化管理,包括持续做好车厢二维码扫码登记,加强车厢和车站清洁、消毒、通风,全运力保障组织行车,落实员工卫生防护,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宣传等措施。本报记者 曹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