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留影 7月3日,中国中学的毕业生们在校园内拍下珍贵的一瞬
最后一课 6月30日,复旦实验中学高三(1)班最后一节班会课上,老师与学生拥抱加油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创意口罩秀 6月11日,徐汇区爱菊小学的师生们一起用画笔在口罩上描摹出图案,也描摹出一个特殊的毕业季
时空邮局 格致初级中学为毕业生们准备了一个“时空邮局”,学生可以在签名墙和明信片上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盼与彼此之间的约定,十年后回母校与老师一同开启回忆
无人机祝福 6月30日晚,黄浦江畔,400架无人机列阵起飞!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作为送给2020届全体毕业生的特别礼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首次推出无人机飞行活动,为毕业生点亮夜空 孙睿 摄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易蓉 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实习生 华天择 摄(除署名外)
梅子黄时,纷扰的雨水似乎让这一季的离别增加了几分惆怅。一场疫情,把高三学子的备考时间足足延长了一个月;还没来得及回归,不少大学毕业生就要匆匆对校园说一声再见。然而,离愁终究不应是生活的主旋律,在申城校园,一曲曲骊歌,为蓬勃的青春奏响序章。
等待无论有多漫长,擂鼓,今天终于敲响。2020秋季高考今天开考。上周,中国中学为高三学子准备了一场具有浓厚传统文化韵味的离校仪式——老师在每一名学生的手腕上系上祝福红绳,送上由一个香囊、一张加油明信片组成的毕业礼物“琼林赠礼”;迎着雨后微露的阳光,同学们“祈愿折桂”,将亲手写的祝福牌一一挂在露台花园;高一学弟学妹们在教学楼前列队,用一声声“加油”,欢送学长离开校园。高三男生陆沛譞说,参加完高考,他还要参加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能测试,他渴望着能用所学所长,守一方平安。“篮球让我更开朗、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困难总归会遇到的,想办法去解决它啊!”女生孙思影是校女篮队长,她不舍校园,那一片球场、那一段并肩战斗的岁月,凝聚了她记忆中的高光时刻。“每一届学生的心愿牌,我们都会请工人师傅加固保留。”校团委书记杨漪沁说。
“希望多年之后,我们还能记得这段一起奋斗的时光,记得有这样一群敬业又可爱的老师,记得有这样一群小伙伴,陪你度过青春,陪你慢慢长大。”这是格致初级中学的2020届学生共同的心声。毕业典礼现场,同学们穿过蓝色气球搭建的“成长之门”,驻足照片墙前回忆四年的成长故事,并在签名墙上留下姓名。在“时空邮局”,大家可以在明信片上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盼与彼此之间的约定,投入到班级邮筒中,静待有朝一日大家重聚校园,开启回忆。
受疫情影响,申城许多高校毕业典礼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采取主会场、分会场以及云直播的形式同步进行。承载着祝福的“时光邮筒”同样出现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的毕业典礼现场。环境与建筑学院的应桢西同学是学校毕业典礼主会场的工作人员,典礼结束后他写下了一张明信片,寄给因疫情无法返校的好友。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学院里有近半的学生只能通过“云端”告别母校。学院代理院长胡近通过网络发出邀约:“学成圆满毕业是人生一大幸事,欢迎每一位未能到场的毕业生,参加2021年的毕业典礼!”
“晚风拂柳笛声残,今宵别梦寒……”同济师生在《送别》的歌声中热泪盈眶……夏季的微风中,同济大学首次将毕业典礼安排在室外举行,并通过多平台直播。教授们为现场参加毕业典礼的每一位学子拨穗,拨穗历时3个多小时。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寄语同学:“我们在抗疫中考验了身心、历练了人生、付诸了行动,也增长了智慧。同学们应该在这样的经历中,学会连接历史的经验与文明的传承、融汇科学的精神与理性的思考,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