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揭晓最IN获奖团队 如同内燃机点燃“变革之火” 技术不会取代老师 但对老师要求更高 新基建 5G筑基 AI显智 和“无人车”一起上路?快了
第4版:专版 2020-07-11

技术不会取代老师 但对老师要求更高

打造“智慧学境”:数据更安全,个性被尊重

一场疫情,让上海首次启动了大规模在线教育,也加速了AI赋能教育的脚步。在昨天举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上,《智慧教育新家园联合倡议》发布,倡导“科技向善、智慧协同”。

“技术不会取代老师,相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在技术支持下,老师比以往有更多可能去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去做一个导师、一个教练甚至一个设计师,为学生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在云端参会的OECD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负责人安德烈斯·施莱歇认为,未来的学习不仅仅是化学、物理是什么,而是能够像化学家、物理学家、设计师、科学家这样去思考,因此,老师要考虑下一代的人要问的是什么问题,“要能够见到森林,而不仅仅是见到树木。”

在校教育期间,本市有约300万大中小学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超过98%的老师深入“触网”。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认为,危机带来机遇,对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做了深度尝试,也提醒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和大数据更紧密地结合。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介绍,疫情以来,老师们的智慧源源不断被激发出来,例如,大家把空中课堂的视频切分之后,重点段落推送给孩子,并通过数据采集,在线就完成了学习分析。

市教委主任王平认为,对于人工智能如何高质量赋能教育,未知仍大于已知。因此,应把握好教育的线上线下关系,实现教学主体的多样化。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坦言,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数据安全的问题。有些人会拿着技术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因此,一定要把“科技向善”的理念,种植在每个教育人内心深处。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认为,AI赋能教育,其智慧应体现在,一是要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助教”,即为每位学生提供专属助教、专属学伴;二是要为每位教师提供教学效果诊断书,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效果诊断书。智慧学境,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记录、情景可识别、环境可感知、社群可联接。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