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青在葡萄园本报记者杨洁摄
在马陆葡萄公园见到副总经理王素青时,她身穿浅蓝色工作服,扎着简单的马尾辫,质朴中带着一丝文气。2007年冬天,正在华中农业大学读研究生三年级的她收到了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的面试通知,从此与葡萄结下了甜蜜的缘分。扎根于上海郊野,穿梭在葡萄藤下,这位“80后”研究生一干就是12年,为马陆葡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
初识马陆葡萄
“我们是一线农业单位,女生也需要下地,你怕吗?”刚到马陆葡萄研究所面试时,“马陆葡萄之父”所长单传伦问的话,王素青至今记忆犹新。“没关系,我可以吃苦。”她毫不犹豫。
2008年春节,大雪纷飞的夜里,零星的手电筒光分散在园区各个角落。为防止积雪压塌大棚,大家每两三个小时出去查看一次。王素青也彻夜未眠,跟同事一起用竹竿撑住棚膜上的积雪。这是她来葡萄园后,和大家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
王素青老家在河南,自家也种过葡萄。来到马陆后,她才发现种葡萄有那么多讲究:原来,葡萄根据成熟期不同,可以从6月初到10月初前后上市五六十个不同品种;原来,一串葡萄不是越多越好,需要疏粒,根据不同的品种规定留粒数……
园区里的葡萄品种也令人眼花缭乱,王素青花了很大功夫辨认。一开始只熟悉“大众脸”,后来也能认出“生面孔”了。
勇于技术革新
一晃四年过去。2012年春天,单传伦突然喊王素青到巨峰葡萄实验地,问道:“你四指并拢有多宽?”王素青伸手比划了一下,6厘米左右。单传伦便让她按这样的宽度修整巨峰的花序,这远比正常生产标准短小得多。面对迟疑和不解,单传伦告诉她:“等葡萄成熟了再看效果,你放心大胆地做。”
“不管其他人怎么看,我还是要试试,不试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那天起,王素青就埋头在实验地搞研究。她每整一串花都要比划一下,生怕不符合标准。就这样,测量花序长度,关注天气变化……慢慢地,花序长了一点、再长一点,直到赶上生产的长度。
实验成功了:在疏粒环节,实验地因为留了穗尖、单穗果粒较少,提高了疏粒效率。最后成熟期,巨峰实验地结出了一串串果形更美的葡萄,每串约40-45粒,印证了巨峰留穗尖的可行性。
成为全能选手
产品认证,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旅游接待……在马陆葡萄公园的12年,王素青在许多岗位都锻炼过,堪称“全能”。
2018年,她开始接触公司的科研申报工作。从最初不知道怎么下手,到最后2019年底创建验收“上海市水果标准园”时获得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她的能力再次被肯定。
如今,葡萄园正往更智慧的方向发展:园内150亩连栋大棚都安装了卷膜器,每个灌溉系统终端装上了电磁阀。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开关天窗和侧裙边,调节大棚内温度,还能自动灌溉,节省人力成本。
“我有一股倔强劲儿,不做好不罢休。”王素青是园区物联网项目经办人,如今依然“在路上”,思考着怎样让科技更好地助力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