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禹在回忆制作标本时的往事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标本制作师张汤铭查看标本
虽然已过了60多年,但是102岁的退休特级教师林有禹制作的山羊、猕猴等标本依然精美,栩栩如生。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标本制作师张汤铭一边用灯光照着标本的细节,一边表示,只要经过处理和加工,妥善存放这些标本,再陈列几十年应该问题不大,“以我们现在的制作工艺,做这样一件标本也需要花两个星期。可想而知,当年林老师花费了多少业余时间。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当年他的制作手法和制作出来的标本形态也是非常好的。”
7月8日,新民晚报新媒体独家首发了《悠长黄梅天,这些60多岁的老物件,成了上海102岁退休老师心中的牵挂》的文章,引发了专业人士的关注,一些网友甚至留言,如果林老师放到今天,一定会成为“网红”的。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派出专家团队前往上海市实验小学查看了这些标本的情况。
虽然现存的标本中,一些已经不能修复,但令人欣慰的是,其中还有几件标本保存得相当不错,没有虫蛀虫卵等现象,只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就能重现当年的风采。
在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飞看来,这批标本的珍贵之处并不在于动物本身,而是60多年前的老师凭借自己对于教育的一腔热情,通过查阅资料能做出如此栩栩如生且适合孩子上课使用的标本,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查看了标本的情况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专程到林老师家,把标本的情况告诉了他。虽然已经102岁高龄,但是林老师听到好消息之后依然掩饰不住内心兴奋,连说了几遍“谢谢”。“我要特别感谢新民晚报牵线搭桥,让大家知道了这件事情,我期待更多人关注小学自然科学。”林老师说。
据同行的黄浦区教育学院原自然教研员秦继忠介绍,解放初期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一般是五六年级才开始,正是由于林老师等那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呼吁,使得后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上自然常识课了。
在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看来,学校之所以要一直保留这些标本,就是要告诉每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什么是教育的初心,“这些标本不仅仅是一种教具,更是一种财富,一种精神。”
在林老师的照相簿中有一张他站在党旗下的照片,下面有四个字格外醒目——“不忘初心”。1949年来到上海教书的林老师,在任教期间,由他带领教师团队制作的教具超过1300件。今天,林老师依旧被人们记住,不仅是因为那些他制作的、至今还在使用的教具和标本,更因为他热爱教育工作及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初心。
1978年,上海评选出首批17名特级教师,像于漪、沈蘅仲等,林有禹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已102岁的林老师,独立或参与编撰的各类普及自然知识、指导自然教学的书籍多达三十余本;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其中就包括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第三任总指挥翁伟樑;他在上海首创了课外气象小组,小组成员在北京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因为今年超长的黄梅天,林老师通过《新民晚报》呼吁专业人士能够加入到动物标本的修整,并在动物标本的修整中,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自然科学。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