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纯蕾
终于出发了。目的地:火星。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中午,中国首个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告别蓝色家园,奔赴5500万余公里之外的红色星球。
地球使者过往“做客”火星的方式大致有四种:惊鸿一瞥的飞掠、登高望远的环绕、观天测地的着陆、行走自如的巡视。至于计划已久的采样返回,那是将来要实现的第五种火星探测任务。而携带着十几台科学仪器和六大科学目标的“天问一号”,一次便要囊括三类任务:环绕、着陆与巡视。
火星,不是人类星际探索的第一站,却是人类探测次数第二多的天体,仅次于月球。不仅因为这个暗红色的星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而且因为很久很久以前的火星环境与现在的地球如此相似,这让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地外文明和第二家园的人类,对火星的感情尤为亲近。
火星,很有可能是21世纪人类踏上的第一个地外行星。电影《火星救援》中在沙漠行星表面种土豆的场景,让多少人念念不忘。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让多少人跃跃欲试。科学家们说,从长远来看这不是奢望,只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技术、人力、物力来改造火星。
去火星探测,去宇宙漫游,不仅仅是为了寻找第二个地球、第二种文明。认识地球以外的世界,也是重新认识与评价人类自身。比如,若是可以在火星新建家园,人类可不可以避免在地球家园犯过的错,对自然更友好一些。
再下一站,去哪里?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说,我们还要去木星,去小行星带……
想起世界“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那句著名的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而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于是,我们不断出发,去更远的远方,去更好的未来。
(相关报道见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