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我们为和平而来
第18版:军界瞭望 2020-07-27

我们为和平而来

——中国第七批赴马里维和官兵素描

装甲车发射烟幕弹

秦国政带领中队演练营区防卫

卞龙打响第一枪

陆阳接受联合国和平勋章

孙建勋与联合国工作人员核实给养清单

维和官兵构筑火力防线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举行仪式,纪念申亮亮烈士

◆向勇 高嵩 高巍 褚延方 孙伯语

马里,非洲撒哈拉沙漠最南端的古国,武装派别林立、恐怖袭击频发,曾被联合国官员称为“最危险的维和任务区,而没有之一”。自2013年至今,多批中国维和官兵坚守在此,兑现捍卫和平誓言,让闪亮的中国印记镌刻在这里。

回到烈士的战位

“营门遇袭,准备战斗!”警报急响,官兵沿最优路线,直扑战位……不久前,马里的中国警卫分队举行完紧急模拟演练,然后是纪念活动。

2016年,中国维和营地遭袭,“人民英雄”申亮亮在37秒内用生命换来战友安全。就在申亮亮被袭哨位下方,排长姜奇峰和战友向烈士默哀,敬献自己制作的花篮。就在申亮亮牺牲的那一刻,当时是战士的姜奇峰也被弹片划出近8厘米长的口子,在简单处理后便回到战位,又坚守了10多小时。2017年回国后,姜奇峰对维和念念不忘,总希望再参加一次。终于,他成为第七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一员,重回昔日战位。“或许下一秒、下一米就是危机,但我们不会退却。”姜奇峰坚定地说。

同样是申亮亮生前战友,卞龙在那次袭击中被炸弹冲击波击倒,双耳鼓膜穿孔,身体多处负伤,其伤势被联合国定为需回国治疗。但他对维和念念不忘,伤愈后如果不回到曾经的战地就觉得是“逃兵”。经过努力,他获得再度出征的机会,而他特意在去马里前来到申亮亮家里,向两位老人辞行。维和准备期间,卞龙特意购买一批衣物和拖鞋,要送给马里的孩子们。在向79所马里学校的捐赠仪式上,卞龙在送给孩子的礼物箱上替申亮亮写下祝福和署名。作为工兵分队管理组长,他利用自己的经验,确保各项工作协调得当,在撒哈拉边缘捍卫脆弱的和平。

敏感而不草率

曲射火器射击、自爆汽车冲撞、武装部落冲突……不同类型的袭击,警卫三中队副中队长姜振宇用不同颜色加以标注,记满了整个电子地图。“以前,恐怖分子以小规模‘孤狼式’袭击为主,现在群体性袭击变得多了。”姜振宇打开电子地图,指着一大块被标识“沦陷”的地区说:“通过概率分布,哪些是高危区域,哪条是高危路段,哪些是高危时段,都一目了然。”

作为联合国马里维和焦点地带,交通枢纽加奥集中了维和超级营地、机场、德军卡斯特营、法军巴克汗营和马里政府军营地等重要设施。今年2月,由于超营防区任务变化,中国维和警卫四中队接手了14哨位,它位于超营东北角,前方不到200米就是机场公路,而公路另一边却密布小树林和废弃砖房。中士康建果除了第一时间熟记14哨位周边地物地貌,还必须加倍警惕,因为近在咫尺的小树林、废弃砖房极易成为恐怖分子藏匿之处。这里多次传来不明枪声,通过高倍望远镜,康建果仔细观察来往车辆,详细记录车辆型号、车牌号,目的是当发现目标后能够迅速定性判断,及时应变。

仔细认真,也不能过度紧张。今年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正在哨位执勤的下士任云江看到天上划过信号弹,就立即按下警报,大队长刘勇赶来了解情况,可接下去一连串追问,却让任云江哑口无言——“你看到的三发信号弹是同时发射的吗?”“信号弹是从天上往地面发射的,还是从地面往天上发射的?”如果信号弹是从天上往地面打,那肯定是飞机经过,那么夜里飞机去哪?是无人侦察机还是武装直升机……这一系列推断,就能推出很多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最后,中国军人通过视频分析,才知道是法军警戒的虎式武装直升机从空中往地面打红外干扰弹,这也说明施放干扰弹的地方,存在异常或不明情况,需要卫队格外关注。

为“和平”做什么

第七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里,保障中队人数最少,却担负繁重的维修任务。队长秦国政一忙完手头的行政工作,就会扎进维修工间和战士一起解决修理难题。对秦国政而言,“和平”这个词有特殊含义,2012年,原总参工程兵局抽调全军排爆专业人员赴哥伦比亚学习两个月,秦国政是其中一员。哥国内战频仍,秦国政受训的哥军工程兵学校和军人疗养院紧挨着,那边住满因爆炸伤残的军人,这一景象强烈冲击了他的内心,“维护和平需要军人的付出,哪怕为此付出极大牺牲”。通过刻苦练习,秦国政通过考核,尤其他迅速排除一枚真弹的动作让哥军教官鼓掌喝彩。而在马里,秦国政更把“故障零容忍”作为兑现和平承诺的一把尺子。他带着修理班逐一检修,并建立修理车间,不仅解决中国维和大型装备修理难题,也为同驻一地的外国友军带来便捷。每当外军求助时,在征得大队同意后,秦国政都会热情相助,他说:“小到螺丝,大到整车,我们在修理保障中和友军结下友谊,也助推了马里和平。”

如果说秦国政解除了装备身上的“病灶”,那么维和分队里唯一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军医陆阳则擅长消除身边人心底的“隐患”。远在异国他乡,长期身处战乱地带,维和官兵或多或少会遇到心理问题,警卫分队一战士家里出现纠纷,一度情绪消沉,得知情况后,陆阳一边向维和分队领导报告,由组织出面为这名战士处理纠纷,一边对战士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在保障中国官兵身心健康的同时,陆阳还冒着危险巡诊在难民营、出现疫情的村落。一名8岁的小女孩右脚被弹片炸伤,由于当地医院处置简单,小女孩的脚趾被感染,陆阳为其伤口清创时,孩子没有哭闹,眼里满是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

“我忘不了处处可见的弹孔,被炸伤的民众以及孩子渴求和平的眼神,这都督促着我认真履行使命。”陆阳这样说道。

好战友 好味道

“门岗报告,孙建勋指导员带给养物资卡车回营。”一天中午,维和工兵分队的指挥频道传来哨兵报告。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的孙建勋下车接受喷雾洗消后,卸下防护装备,接着带领官兵将给养物资分类放置,他边指挥边鼓励说:“大家再辛苦一下,争取让兄弟们午饭就能吃上水果。”

作为工兵分队后勤保障负责人,孙建勋每次都会带车前往加奥超营内的联马团给养中心,为分队官兵拉回制作一日三餐的食材。给养中心的员工很熟悉这位细致的中国“后勤官”,每次分别时都会说:“Sun,so good so responsible.”(孙,真棒真负责。)

“从孟加拉国维和分队学来的烤酸奶深受大家欢迎。”炊事班长韩宁平说,这得益于孙建勋带领炊事班向外军学习。他利用参加联合国维和后勤官培训机会,向友军取经,并通过问卷调查,根据中国官兵反馈,完善给养计划,尽可能调剂好伙食,将中外美食结合到每周食谱里。

就这样,维和官兵在端午节包起“维和粽”与家人远程分享,在中秋节拿起“蓝盔牌月饼”和亲人话团圆。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日,联马团东战区各国友军齐聚中国工兵营区,孙建勋和炊事班一起制作了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品,大受欢迎,引起同场“竞技”的外国后勤人员的浓厚兴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