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脱下军装,将荣耀铭刻在新战场
第14版:特稿 2020-07-30

脱下军装,将荣耀铭刻在新战场

——几位“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的创业创新故事

冯中保(右)在纠正队员动作 衡小波 摄

吴胜荣(左)和员工讨论改进口罩生产工艺 达圣 摄

今天上午,兰云科(左)在厨房查看菜品 严珺摄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八一建军节前夕,一首雄浑激昂的新歌《上海最美退役军人之歌》在申城唱响:

“岁月雕刻了年轻的轮廓,你的故事在这里庄严诉说。黄浦江畔,永葆本色,多少血和汗,荣耀早已铭刻……”

退役军人,曾经在部队拼搏奋斗,为国防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脱下军装后,他们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在新战场上继续冲锋陷阵,创业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出力流汗,大有作为。“要在全社会构建支持退役军人实现创业梦想的良好环境。”上海一直在这方面努力着,而上海退役军人的担当作为更是值得喝彩。

冯中保 城市平安的保安尖兵

冯中保创业,与一起“偶然”事件有关。2009年,他在上海一家大企业给老总开车,薪酬颇丰,日子也很好过。但后来有一件事深深刺痛了他:他的战友,在部队是班长又是训练尖子,在地方上求职时却四处碰壁,两次遇上“黑中介”被骗光了钱财。冯中保把他接到家中,下决心建立一家自己的公司,为战友就业创造条件。于是,上海宗保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诞生了。

刚开始,公司只有5名员工;第一单生意,是在上钢新村一菜市场当保安。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现在公司已有员工8000多人,其中退役军人1600多,担负城管辅助、交通管理、生态保护、铁路巡护、景区管理、抢险救灾、大型活动安保等任务。

敢挑重担,敢打硬仗,只因为公司领头人冯中保曾是一名军人。80后的冯中保,原来是武警上海总队的优秀士官。公司创立之初,就定位于城市社会综合管理辅助,积极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执勤人员为群众站岗放哨,保一方平安,被亲切地称为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公司将业务向生态保护方面拓展,中标了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等项目。这些项目存在“巡查三险、工作三难”问题,“光靠人防肯定是做不到的,要配合高科技,如无人艇、无人机等。”冯中保说。

锁定“专注服务城市综合管理”发展方向,公司将重心放在“技防”和“智防”领域。走专业化路线,利用科技手段将“机防”与“人防”结合,要求“一人多岗、一岗多能”,鼓励员工掌握多方面技能,包括无人机操纵、快艇驾驶等,成为复合型人才,提升自我价值。

2019年,配合城管劝导流动摊贩64万多起,劝阻跨门经营43万多起,引导、摆放车辆124万多辆;配合民警盘查人员27万多人、盘查非机动车41万多次、盘查机动车5万多次;配合交警清查非法营运车辆5700多辆、交通疏导55万多人次。大数据背后,是宗保公司对社会的担当和贡献。

退役军人思想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讲奉献打硬仗、执行力强,冯中保敢于压担重用。公司成立了由100名退役军人组成的机动队,专门负责物资押运、临时安保等急难险重任务。2019年9月,浦东新区公安局把这支机动队伍纳入浦东警保联动机制之内,随时准备配合民警处置突发事件。

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冯中保组织800名退役军人参加“抗疫志愿突击队”,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吴胜荣 大胜口罩的取胜之道

今年4月29日,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突然接到一个“2000只N95口罩”的大批订单,经过了解,公司董事长吴胜荣得知,这批口罩的买家是钟南山院士。原来,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与国际上多家医疗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近日一家加拿大机构了解大胜口罩厂行业资质及口罩品质后,希望购买2000只N95口罩以满足抗疫需求。钟南山想以个人名义捐赠。了解事情原委后,吴胜荣当即决定捐赠这批口罩。公司加班赶工,第二天便完成订单发货,同时还额外赶制10000只口罩捐赠给钟南山院士团队,助力全球抗疫。

许多年前,大胜口罩就已名声在外。2000年,公司大胜口罩成功完成欧洲CE认证,正式踏上国际舞台。目前,公司已开发出130多种“大胜牌”口罩,获得68个国家专利,230多张国际认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大胜牌”口罩获“中国民族振兴品牌”。

大胜口罩的取胜之道,是因为公司有一位坚持创新引领的当家人,有着40多年党龄的退役军人吴胜荣。

1973年,吴胜荣入伍到苏州某部队担任卫生员,第一年就入了党,1977年退役后,他曾做过广播员,也在外资企业工作过。1994年,吴胜荣在广交会上看到老外拿着一个防尘口罩,当时中国在防尘口罩方面还是空白,他觉得这是一个机遇,便从老外那儿拿了个样品回家思考该如何制作。接着,他到市场上四处寻找原材料,开模、打样,设计出制造的小机器,最终研制成功。

1997年,吴胜荣放弃“铁饭碗”,创办了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创业初期,没有产品样本可供对照,全靠自己设计创造;没有市场,他年年跑广交会,最终瞄准国际市场,将产品带到各国进行国际展销,打开了产品销路。

大胜口罩在国际市场的口碑,建立在过硬的质量上。大胜口罩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质检员。严谨的生产流程,造就了大胜口罩被业内外人士认可的优良品质。吴胜荣的梦想是将大胜口罩做成“百年老店”。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他近期花巨资引进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台德国“欧瑞康”公司最新出品的世界顶尖熔喷生产线,用这台设备产出的熔喷布制造的口罩,最高过滤率可达100%。

凭着军人的意志和闯劲,吴胜荣用20多年将公司打造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口罩专业制造商之一。今年1月21日,新冠疫情突发。凭借从军经历磨砺出的敏感性,吴胜荣带领妻子、女儿还有任总经理的女婿,全家齐上阵,重新开动设备,顶起紧急启动的十几条生产线,日均生产口罩近6万只,成为全市17家重点口罩生产企业中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企业。到第三天上午松江区政府发出紧急动员令时,公司已备好12万只防疫口罩,火速投放市场。作为市政府征用的抗疫物资重点单位,每天不少于30万只口罩供应市场。

1月29日,市委书记李强来到大胜,称赞吴胜荣“不愧为共产党员,不愧为退役军人”。

兰云科 才众餐饮的出众之处

承包上海地区政府机关及医院校企食堂212个,每天为10万多人提供三餐饮食保障。2019年度,销售总额突破了6.2亿元……这样一家员工总数3100多的餐饮公司,15年前由退役士兵兰云科创办,当时员工只有两个人。

两个人的公司是怎么发展壮大起来的?兰云科说:“碰壁过、失败过,太累的时候也曾想放弃。但一想到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想吃顿肉也是奢求的日子,我浑身又有了力量,更加发奋图强,想要改变命运。”

1991年,兰云科从江西抚州乐安县参军来到武警上海市总队,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四会教员”,1994年9月被荣记三等功一次。

1994年,兰云科脱下军装,走进农场,跨入厨房,从租田种地、食堂切配等做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看到别人成立公司,做大了,他的心也痒痒的:“我为什么不能试试?”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摔打,兰云科有了一些“做大”的经验和资本。2005年,他注册了上海才众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尽管他是最高负责人,但也就管着一个“兵”,仅有的一名员工。公司刚起步时,主要是承包食堂餐厅,为上班族、打工者提供一日三餐。兰云科从管理到操作,样样都要自己上,从早到晚,一刻不停。

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兰云科深知这个行业是民生工程、良心事业,要持续生存、良性发展,必须确保食物绝对安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保障能力。勤劳、诚信、安全,为公司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员工多了,业务多了,规模大了。才众餐饮有了自己的“出众之处”。

兰云科在厨房设备自动化、软件系统信息化、就餐结算智能化的投入上不遗余力,先后在医院住院病人智能化取餐柜、就餐人员人脸识别系统、点餐订餐终端设备及App制作方面,投入近1000万元。

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公司全力完善标准和规章制度,年年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培训考核,200多个餐厅规范统一,120多项管理制度,紧密渗透在工作一线。每一名员工、每一项操作、每个环节都教有规范、做有流程、考有标准、查有依据。公司还专门设立8个人的安全督察部,每天分2至3个组,对各项目点不间断安全巡查,对查验情况及时通报处罚,确保公司“人员管理零起点,服务保障零投诉,操作流程零失误,食品安全零事故”。

兰云科创建的上海才众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农副产品供给、副食品原料采购、技能性教育培训、热链食品配送、营养膳食研究于一体的规模化、信息化、系统化、标准化的集团公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