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精细的保障给更好的进博
第5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2020-07-30

精细的保障给更好的进博

城管在必胜客国展中心店检查垃圾分类

◆水务人员在用听音棒听漏

同仁医院工作人员在核酸采样

入场馆前观众需通过测温安检一体机

距“四叶草”12公里的发热门诊正改建装修,力求处置预案事无巨细;凌晨四五点的“四叶草”,消杀工作“精耕细作”;天光大亮,细致检查垃圾箱、中转站,臭味扑鼻也习以为常;深夜十点,有人在聆听地下水管的“风吹草动”……距第三届进博会开幕不足100天,以国家会展中心为中心点,不分昼夜,各项城市保障工作正紧锣密鼓展开,只为做到保障更精细、服务更精心、环境更精致。

9:00 安检测温合一 展前展后消杀

清晨6时完成展馆消杀,7时半开放安检口,迎接首批入馆的参展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展会,工作量成倍增加。昨天是上海大虹桥美博会开幕首日,国家会展中心团队迎来又一次进博练兵。7月1日,沉寂了近半年的国家会展中心复展,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制定的防疫总方案有厚厚一叠,又制定了“一展一策”。国家会展中心运营中心高级经理俞一鸣说,别看限流后参展人数少了,保障人员的数量和工作量却大增。

昨天9时,记者在18号门看到,所有参展者都要在指定区域完成体温筛查后才能进入,身着长袖工作服的保安人员站在烈日下拿着手持体温计一一测量。“国家会展中心外围有21个大门,为避免人员聚集,开放了18个,每个出入口都有安保人员24小时在岗。”这只是第一步。记者跟着安保部高级经理汤继尚走到围栏处,有工作人员查验随申码,再往里走是安检入口,连续两年助力进博会的太赫兹安检门里被额外装上红外测温设备,进出3秒钟,一次性完成安检和测温。为此安检口还增加一人紧盯电脑画面。“一旦出现体温异常,我就用手持体温枪复检一次,如果还是异常,就带其到隔壁的临时隔离点。”随后进入实名登记环节。在网上提前录入个人信息后获得的二维码,到机器前打印出参展证。再和身份证一起拿在手里,在最后一道闸机前刷卡、刷脸,完成认证,才能真正步入展馆。

这一路,每一道“关卡”前都有热得汗流浃背的工作人员,在超过30℃的室外戴口罩一站就是半天。而在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一批早出晚归的消杀人员。“早上6时,完成了美博会四个展馆的消杀工作,等到19时所有人员离馆,再做一遍消杀。”俞一鸣说,每次彻底消杀需3小时。而在白天,保洁团队还要不间断地对电梯、卫生间等场所擦拭消毒。“大概只有深夜的三四个小时,国家会展中心才会真正陷入平静。”

13:00 发热门诊改建 应对能力更强

连续两年作为进博会定点医院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今年继续“接招”。“我们配备足够空间和防疫物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昨天13时,同仁医院院长马骏带记者来到处于“过渡时期”的发热门诊:“等改造完毕,发热门诊将细分为两个独立区域,普通发热患者和高度疑似患者分开通行,可保障来院就诊患者的安全。”

发热门诊昨天一早走进了一名男青年,体温偏高。全副武装的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沈思兰对其详细询问,并要求做相应检查。他最终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警报解除。虽说是过渡时期,但同仁医院的发热门诊一点也不马虎。马骏坦言,医院距离“四叶草”仅12公里,目前已着手制定相关预案,主要工作是增强发热门诊的筛查诊断能力、核酸检测能力以及隔离病房的接待能力,“和去年一样,场馆内设多个医疗站点,今年还增设发热哨点,我们同样要参与部分工作,医院大后方要与前方快速对接,如出现人员发热等情况,建专用通道,细化接诊、转运等流程。”

今年进博会现场将首增发热隔离区和留验区,并确定华山、瑞金、同仁等29家医院作为定点医院。记者昨天在同仁医院看到,一幢4层小楼正紧锣密鼓改建。发热门诊重新装修后,分普通区和高风险区,储备的隔离病房数量将大增。此外,医院还在新建实验室,以便更好地“切换”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的秋冬季。医院要求所有内科系统医生参与发热接诊,并强化重症医学力量。马骏回忆:“上半年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我们接通知去给隔离点的人员送被子,几乎把库存的所有被子都翻出来了;下半年,我们早早规划应对,就是为了闭环管理不掉链子,积极落实‘四早’,守住疫情防线。”

15:00 抽查垃圾分类 每次刷步上万

“四叶草”内80余家商户,7月仅垃圾分类就抽查了4次;辖区范围内40多个工地,每天上下午各查2个,渣土、扬尘、噪声无一遗漏……进博会倒计时进入100天后,青浦区徐泾镇城管行政执法中队加大执法力度。这份严谨,只为保障“四叶草”内外市容环境整洁有序。

昨天下午,记者跟随徐泾城管队员王健、郑雯、张芝叶来到国展中心,抽查场馆、商户、办公区域的垃圾分类。在必胜客国展中心店,洗手池下的纸篓、收集披萨盒及饮料瓶的容器都没张贴正确标识。王健指出后,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立即整改。此外,队员们还要检查废弃油脂和餐厨垃圾的处置情况。国展中心内商户众多,还有办公区域和多个场馆,分布广、距离远,每次进馆检查,他们都得走一万多步。

查完商户,队员们又来到位于北广场的中转站,这里是国展中心所有生活垃圾的中转地,上百个垃圾桶颇“壮观”。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里每天清运一次垃圾,进博期间会加大清运频次。此外今年场馆内还增添几十只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记者拉下口罩,中转站内弥漫着消毒水味道。正用长夹子翻检垃圾的郑雯笑着说:“这里味道还好,有些垃圾箱房非常难闻。我们还得开盖甚至破袋检查,所以夏天查垃圾分类是最苦的活儿之一。”

对国展中心周边工地的文明施工检查,也是保障进博的任务之一。15时许,离国展中心数百米的蟠臻路一块商办项目工地里,队员徐军明正顶着烈日,仔细查看喷淋设施、雾炮机和扬尘监控探测装置。“环保部门监测到扬尘超标,就会和我们联动,我们就会来工地执法。”徐军明说,最近每天要检查4个工地,每个工地都要花费约1小时。

夏日中,他们的制服湿了又干,每人都黑了几个色号,但“四叶草”内外的“颜值”却越来越高。

22:00 半夜细致“听漏”“问诊”地下水管

还记得电视剧《暗算·听风》中具有超常听力的“阿炳”吗?在昨天的国家会展中心,也出现了一群“阿炳”——来自上海城投水务供水公司西区所的青年突击队员,听的是地下水管。

晚10时,万籁俱寂。国家会展中心的环形通道上店灯全关,人影寥寥,“叮叮”之声每隔一两秒就响一次,分外清脆。循声细看,一个戴着耳罩,斜背一台收音机大小的仪器,一手握着连通仪器的开关,一手提着连通仪器的“铃子”;另一个手捧平板电脑紧紧相随,屏幕上显示的是国家会展中心地下水管网络。他们,是青年突击队队长王敬汶和队员沈健。

为确保进博会供水,每一届进博会前夕,队员们几乎每晚巡查“听诊”地下水管是否渗漏。“收音机”“铃子”等设备合在一起,是超声波听漏仪。“铃子”本身不发声,只在碰到地面时才叮叮作响,收集到的地下超声波会同步上传到“收音机”,听漏人员再通过指针显示做现场分析。记者也尝试戴上耳罩,开关一开,听到了“铃子”传上来的声波,却“听不懂”。王敬汶说,长期“听诊”后,就会对声波特别敏感,判断出“律动”是否正常,并初步判断出地下水管是否有渗漏。

与此同时,同事沈寅拿着一米多长听音棒也在听漏——将细如针尖的一端放到水管阀门上,或斜倾身子,或趴在地上,一只耳朵紧贴听音棒另一端的耳罩。不时有蚊子从下水道里飞出,但丝毫没干扰到沈寅。只见他瞪大双眼,屏气凝神:“听漏时必须特别仔细,才能听出异常。”

“不要小看了这些‘秘密武器’,它们派上了大用途。”王敬汶说,从2018年至今,他们拿着这些“秘密武器”在国家会展中心累计检漏18公里,前年“听”出三处漏水点,去年“听”出了空调循环水系统管网阀门失控漏水,并在进博会前快速修复,确保了展期供水万无一失。

本版撰文 记者 张钰芸 左妍 罗水元 金旻矣

本版摄影 记者 王凯 徐程 周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