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经典永不褪色 为了“总有一天能够……”的奔跑 好电影,从上影节开始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0-08-02

经典永不褪色

◆李亦中

影片《祝福》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一盘棋”的典范。1955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夏衍改编鲁迅小说《祝福》,仅花10天时间就完成剧本,交上影厂组织拍摄,上影决定由桑弧执导。当主创人员赴浙东选看外景时,突然传来《祝福》由上影转让北影的指令。1956年4月,桑弧挂帅的北影摄制组成立,这时距10月份公映已不足半年。摄制组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确保文化部于10月19日隆重举行《祝福》献映式。

在国内外热映一片叫好声中,有评论家提出商榷意见,主要针对祥林嫂到土地庙“砍门槛”这一增添的情节,认为“违背人物性格发展规律”。当年文化界争鸣气氛活跃,桑弧在导演阐述中强调:“祥林嫂拿菜刀去砍庙门的门槛,一直到死为止,她的精神状态夹杂着疑惑和愤慨,而不是单纯的穷苦潦倒。”这场关于电影改编的探讨,为“忠于原著”和编导再创作之间的弹性提供了一个范例。想不到延续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有网友在网上各抒己见,由此折射出影片持久的影响力。

《祝福》是1949年后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内中也有故事。1954年秋,国家电影局从各电影厂抽调15名技术骨干,组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在莫斯科电影大学专攻彩色电影摄制。带队的是北影厂厂长汪洋,实习团成员回国后被统一安排进北影厂,体现集中优势拍好彩色故事片的决心。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祝福》被选中搬上银幕,由黑白片变为彩色片,出品方由上影变更为北影。桑弧和白杨、魏鹤龄迅即北上,投入《祝福》的拍摄。电影是综合性艺术,幕后工作群的付出往往不为人知。当初拍彩色电影是全新的挑战,无论摄影、照明、化妆、道具都遇到新问题,洗印技师更是白手起家,结合留苏实习经验,精心把控东德进口爱克发日光型彩色底片的色调及色彩还原,使《祝福》成为一部足以代表当时最高电影水平的佳作。时过境迁,《祝福》与所有老电影一样,彩底褪色明显,几乎“惨不忍睹”。如何保存保护民族电影遗产就这样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1年,我在巴黎出席中国电影展期间,有机会参观法国国家电影资料库。记得东道主小心翼翼捧出一个拷贝盒展示,标贴的“卢米埃尔”姓氏赫然显露,让中国客人瞬间穿越,零距离感应到19世纪末卢米埃尔电影拷贝的原始气场。我们还参观了巴黎修复电影拷贝的工作室,领略到数字技术的神奇。当我观看同一段拷贝修复前后的样片对照时,产生了“蜘蛛人”洗刷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感觉,原本“蓬头垢面”模糊褪色的影像,经数字化洗礼后变得焕然一新,“七彩”可鉴。

年初,上影节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对《祝福》进行4K修复,结果成功入围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本届上影节开票首日,《祝福》瞬间被秒杀;随后加映两场,又告售罄。

岁月无声,电影万岁。《祝福》不褪色,经典永流传。

(作者系桑弧之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