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通讯员龙钢 记者 袁玮)“四史”学习教育怎么搞?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根据地域特色,将“四史”教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组建一支由原住民组成的“四史”乡土文化宣讲团,采取线下现场授课和线上网络直播的形式,让“四史”教育覆盖全街道各级党组织和社区居民,使社区党员和居民以史鉴今,学史明志、在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据悉,江湾镇街道“四史”乡土文化宣讲团已在辖区内作了10余场宣讲,听讲党员和群众千余人次。
“虬江十八湾,弯弯到江湾”,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江湾镇街道成陆距今已有1200余年,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驻军于此,部分家属随之落户,遂渐成小镇。“铜江湾”名号的由来则有赖于170年多前的上海开埠,由于江湾镇南紧靠租界,外商竞相来此租地办厂,至民国肇始,全镇有大小商铺300多家,市面相当繁盛。江湾镇街道历史文化遗迹较多,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在此经过,1937年淞沪抗战发生于此,上世纪20年代前后,区域内曾有上海大学、劳动大学、立达学园等高等学府。
今年开展“四史”教育以来,江湾镇街道利用辖区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居住在社区里的原住民组织起来,成立“四史”乡土文化宣讲团,请他们讲述江湾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江湾镇街道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鲁迅初级中学退休语文老师陆金生,对江湾的故事如数家珍,是口述江湾镇历史的主讲人,人称“江湾镇的活字典”。多年来,通过孜孜不倦的搜集和整理,他将熟知的江湾镇前世今生汇编成多堂主题课程,如《谈谈江湾镇的物质的与非物质文化的遗产》《闲谈江湾镇路名的由来》等。
“四史”乡土文化宣讲团成立后,成员们带着对江湾镇深厚的感情,深入调研,挖掘鲜活的素材,精心备课,宣讲江湾镇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将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激发党员群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听众产生共鸣、共情,提升了党员群众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江湾镇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原住民来讲江湾镇街道“四史”,讲的内容比较接地气,都有家国情怀、江湾情怀,使党员和群众有种亲切感,很受欢迎。这位负责人表示,江湾镇街道将通过“四史”教育,进一步做好社区各项工作,特别是加快具有江湾特色的老公房加装电梯的步伐,让居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