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上海昨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 历史老建筑改造引入区块链技术 烟民去哪儿 背后离不开这些“上海努力” 为世技大赛贡献“上海智慧”
第8版:综合新闻 2020-08-04

烟民去哪儿

曹刚

人行道上,有人突然加快脚步,迅速超越前方行人,随后恢复正常步频。这个忽快忽慢的人,可能就是我。被赶超的陌生人,多半正在抽烟。

我不抽烟,对烟味敏感,对游烟反感。可我没有足够勇气去当面制止别人掐烟,也知道我国暂无法律法规禁止游烟。所以只能屏住呼吸,靠脚力,快点摆脱二手烟。否则,整整一支烟的工夫,都得跟在身后“陪吸”。

类似剧情经常上演,恼人烟味挥之不去。游烟的害处,至少有三。

一是危害他人健康。一路吞云吐雾,让人避之不及。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控烟协会5月底发布市民调查,6350名参与者中,74.5%经常遭遇游烟,“表示反感”的高达92.4%。

二是影响市容环境。150名志愿者曾1小时在西湖边捡出15000多个烟头。一家公益组织统计发现,人行道、花坛和草丛分布最多。游烟难辞其咎——走着走着抽完了,随手一丢。

三是增加火灾隐患。烟头燃烧时,中心温度高达700℃以上。从居民小区到山林景区,一个烟头引发的火灾,不胜枚举。

游烟危害已成共识,但改变现状还需更多努力。比如,加强立法,逐步扩展禁烟范围。几天前,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透露,上海正探索制定室外吸烟点的地方标准。邻国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日本许多城市明令禁止游烟,并有专人巡查,违者罚款数千日元。

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推进立法的过程中,也要从烟民的角度换位思考。不能只是口头呼吁他们控制和忍耐,应疏堵结合,在室外设置适当的吸烟区——医院、学校、地铁、商场大门口,人流密集,往来穿梭,并不合适。日本部分街道专设吸烟区,标志醒目,容易找,也方便集中回收烟头。区域内随意吸,越雷池就罚你。

不要把烟民推到我们的对立面。积极参与网络投票的,往往不抽烟,调查结果未必客观周全。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不能无视他们的诉求。“封住”一些路,也给一些“出口”,引导“烟民去哪儿”,才是更加细致且人性化的做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