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以鑫
所住小区毗邻一条较为宽阔的马路,但是,随着车辆的大幅增加,拥堵现象日益增多。好像是经过了不少考虑和推演,最终实行的是把原先比较宽敞的人行道改造——人行道往两边边缘缩,新开辟非机动车车道,这样,最后的结果是马路成为六车道,也算扩容成功。没想到,人行道边上居民区的围墙也由此得到了改建。
先是排出了长长一条封闭式的遮挡板,整整齐齐的蓝白色,倒也增添了别致的一道风景线,当然,也能看到,里面有工人在忙碌着,推倒原先的围墙,开始新砌。按照原先的习惯,大概在垒起来的砖头外,就是一道水泥了。
我有些天没有经过那里,再次经过,我看到一部分遮挡板已经被搬离,顿时被“惊艳”!一整排似乎逼近大理石的银灰色石材板块昂首挺胸矗立,显得庄重、大气。用水泥砌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绝大多数习惯,基本就是黑灰色。但是,这里的新围墙颜色真给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感觉。我伫立在崭新的围墙前,细细观赏。就在这围墙的石材上,还有间隔大概三十厘米的浅浅凹线——这又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因为在传统整个平板中,现在有所突破。这五条凹线,产生了一种“动”的感觉、是一种非呆板的崭新创意。
更有设计感的是,石板材料大概间隔三五米,留出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空洞,其中安装几何图形铁材窗格——这么一来,整个围墙有了镂空,墙里墙外有了沟通,于是,沉闷的围墙可以“透气”,围墙就此也“活”了。
说真的,我简直是把这座围墙当成了一件艺术品,细细观赏。
本来,围墙就是围墙,顾名思义,只要起到“围”的作用即可。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们生活环境美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例如,上海住房的“平改坡”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功业。一开始只要是有过得去的住房就心满意足;但是,生活水平有提高,尤其是相应审美情趣也提高,人们不能满足所谓的“火柴盒”式房子。“平改坡”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住房样式,使房子更好地遮风挡雨,也使城市风景增添了一道妩媚。
这几年我注意到各式各样的围墙其实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离住家不远的一座公园,前些年就是把一大圈水泥砖墙全部推翻,换上绿色的铁丝墙,为的就是“里应外合”,即把公园里的美景可以往外透露,甚至一些树木、花朵可以隔墙“红杏枝头春意闹”,于是,似乎公园里外连成一片。
终于,轮到了居民小区。
本来,对围墙,居民最关心的是安全第一。但是,现在的围墙开始考虑到美、开始考虑到美的提升。从新的围墙可以看到,好像也只是用石材取代了水泥、只是在围墙上多了几条线,或者也只是留出一个窗洞,但是我觉得它的意义首先就是让普普通通的围墙有了美、有了美感。况且,这里好像不需要新的投资、多少花费,更多的只是一点点缀、一点修饰。
我觉得意义还不止于如此。在一个美的环境中,我甚至觉得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起居。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就是客观生活条件会影响到我们的举手投足。在一个美的环境中,我们当然也要有与之匹配的言谈举止。
更重要的意义是,美会对我们的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一个美好的环境,客观上就要求孩子们懂礼貌、爱护美。美的教育固然需要学习、需要揣摩,然而更重要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无声的影响中,渐渐懂得什么是美、懂得怎样才能创造美。
真为这样崭新的围墙高兴,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