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tina Ródenas和Adrián M
Nemuix作品号称“世界上最薄的灯”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太阳能阅读躺椅
丁伟设计的阅读灯
“开放书”阅读沙发
“双切割”桌椅组合
“迷失沙发”
“砸吧”电容笔
◆琳恩
今年的上海书展没有延期,如期而至。因为趁着每年一度书香最盛时节,买下新出炉的佳作,已经成为不少上海人的习惯了。上海人爱读书是出了名的,而近些年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对纸质阅读依然青睐有加,但选数字阅读的上海读者数量这几年也在上升。
就像古人的读书习惯催生了文房四宝、文玩清供一样,如今的电子阅读,同样也在催生新的“书房”周边设计美学。阅读多样,书香不散。设计师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已经拿出了“十八般武艺”。——编者
如今,人们在阅读方式上的改变,不止改变出版行业,也悄然颠覆了阅读相关的设计。比如,不少设计师就根据人们数字移动阅读的习惯,对现有成熟技术“掘地三尺”,量身定制了与这种习惯的“周边”设计。又比如,在电商平台和实体书店中,kindle等电子阅读终端的花样繁多的保护套成了热销商品之一,但凡有特别设计的版本,都让对阅读美学有所追求的读者趋之若鹜。
“光”的故事:
可盐可甜,薄如蝉翼
保证阅读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光的问题。尽管一些阅读器自带LED光源,但不少使用者仍偏好借助外部的光源。因此,在为电子阅读定制舒适、适用的光源上,设计师们仍然煞费苦心。
几番摸索之下,一些设计师找到了门道,让作品在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之间“无缝衔接”,成为可盐可甜、左右逢源的光。西班牙设计工作室库特罗·库特罗斯(Cuatro Cuatros)的两位设计师克里斯蒂娜·罗德纳斯(Cristina Ródenas)和安德烈·阿尔莫纳德(Adrián M.Almonacid)对此的解决之道是,让书本和电子阅读器以合适的角度竖立,解放读者的双手。同时,他们刻意在保留灯罩的木质纹理,用他们的话来说,灯光映射下,书本或者阅读器上会呈现有趣的花纹。
克里斯蒂娜的思路没有问题,但另一些设计师则认为,追求薄如蝉翼的光学之美,或许能让作品在电子阅读时代走得更远。在LED刚刚开始盛行时,沪上设计师丁伟之前就曾打造过一款极简阅读灯。说它是灯,其实就是一块放光的薄片,无论是放在书上,还是贴着电子阅读器的屏幕,都会散发出柔和的光。用丁伟的话来说,他设计的初衷是为非洲一些缺少电力地区的孩子解决晚上读书的问题,但因为足够便携实用,又不会影响旁人休息,很多人将其作为电子阅读的辅助光源。此灯的颠覆意义使其一举斩获了红点奖等多项设计奖项。
在这条设计之路上驰骋的不止丁伟。之后,加拿大设计团队Nemuix在经过几年的研发之后,设计出号称“世界上最薄的阅读灯”的“双晶岩”。外观神似常见的软性印刷电路板,厚度仅为0.079毫米,“双晶岩”灯令人啧舌之处,是设计师仅在一片塑胶薄膜印上含银的导电涂料,并在电源的正负极加上两片磁铁,使用时只要将两极的磁铁吸上纽扣电池即可启动,能提供大约四个小时的舒适光源。
不要小看“双晶岩”灯纤薄的外观,拉扯薄膜形成的立体结构能让灯维持在一个适合照明的角度。而且,“双晶岩”灯不仅符合数字阅读“移动”和“随时随地”的需求,也是可盐可甜的代表。它不仅能夹在书页中使用,甚至能凭借纤薄的身材被直接当书签使用。
Nemuix团队的话来说,“双晶岩”灯还有更多用打开方式等待使用者自行探索。
选对阅读椅:
折叠还是“万能”
电子阅读在悄然改变设计师对“光”的设计思路的同时,也在影响坐具设计。
一些家居类媒体将移动、紧凑定义为电子阅读时代坐具设计的标配。按照他们的说法,组合创意桌椅“双切割”(Dual Cut),以及“我的新书包椅”(my new bag chair)都因为能折叠、方便移动摆放,是电子阅读时代的“不二之选”。
然而,真实原因并非如此。“双切割”桌椅之所以受到电子阅读用户的欢迎,是因为其靠背借鉴人体工程学设计,分别呈现6度和23度的倾斜,对电子阅读终端使用者来说,这样的角度能缓解他们的颈椎压力。而且三层涂料的外层,让它成为室内室外“两栖”坐具,实用性才是其真正的卖点。
事实上,选一把合适的阅读椅,在电子阅读时代也尤为重要。有不少设计师和设计机构已经率先意识到这个细分领域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人的阅读是在电子终端和纸质书之间交叉进行的,而且阅读习惯的碎片化,让这种切换频率非常高。”日本“摩托车”(Daisuke Motogi)设计事务所在进行了一番调研之后,专门为手忙脚乱的“马大哈”们打造了一款“迷失沙发”(Lost in Sofa)。沙发的坐垫被细分成一个个小的立方体,犹如用灰色的小砖块砌成。其实,每一块“小砖块”都有缝可钻,使用者可以在缝隙中插入书本、电子阅读器、遥控器、电容笔、文具、手账,总之除了不宜盛放茶水之外,其他的阅读收纳它几乎都能满足,算得上是“万能”。
同样,“倾斜”(Tilt)工作室的设计作品“开放书”(Open Book)单人书房座椅也是“五脏俱全”,满足电子阅读者的各种需求,还能暂时摆一下咖啡茶水,不过,比起“迷失沙发”的巧思,多了几分中规中矩的意味。
当然,也有一派设计师致力于为电子阅读时代的“懒人”们服务,直接把阅读椅做成卧榻的样子,让人“躺看”。因为考虑到这样的“坐姿”可能延长阅读时间,连充电插座也直接被安插在了坐具上。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教授希拉·肯尼迪(Sheila Kennedy)手中,甚至还变成了太阳能阅读躺椅,动用户外太阳能为电子阅读终端充电。
方兴未艾:
“刚需”也需要仪式感
尽管是刚刚起步,但电子阅读周边设计已经是花样繁多。除了光源、坐具之外,诸如能解放双手,甚至也能让人“躺看”的阅读支架、能让翻页、选中文字更轻松的电容笔,也是都算得上是“刚需”。要求更高一些的读者,还会把蓝牙键盘等外设也纳入标配之中。
但是,就目前来看,涉及这些领域的设计师和设计机构不在少数,但相对整个设计行业的比例来说,却还属于凤毛麟角。因为买不到合意的电子阅读支架,有的网友甚至在网上发帖,展示自己用衣架自制了一款让他“躺看”的临时支架,功能是暂时得到满足,但从设计的美学角度而言,都让专业文创人、设计师无法直视。
实际上,电子阅读周边设计方兴未艾,这里仍是一片设计蓝海。还没有和大公司牵手的设计师倒也不必急于做“高大上”的设计,也可以从小处入手,从更细节的部分入手,说不定也能在电子阅读时代来临之际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已经有设计师这么做了。英国“砸吧”工作室里,一群年轻的设计师,就根据自己的电子阅读习惯,设计出一款“兼容性”十分强大的手指触控笔。其造型像是一只戴着白色手套的手,其实这是一个笔头,弹性电容材料使其像笔帽一样套在铅笔、钢笔、圆珠笔以及任何类似形状的头部,成为一款实用的触控笔。换而言之,能把任何文具直接转换为手指触控笔,百搭且造价美好,又有电子阅读时代的“仪式感”,因而这款触控笔刚一面市就受到使用者的青睐,也让“砸吧”在这个行业立足。
电子阅读美学处于“生成”状态,能不能抓住机会,就看年轻的设计师们如何演绎“后浪”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