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灼灼荷花瑞(摄影) 后天亲人 学会豁达 朱祐樘之难 冰砖 拆盲盒
第20版:夜光杯 2020-08-14

冰砖

西 坡

太太兴冲冲地网购了一箱百香果,不承想,到手一尝,顿时凝目蹙眉:太酸了!

怎么办?她关照我:“下班后顺路到超市里买几块中冰砖吧。”她盘算着:倘若百香果与中冰砖搅和在一起,说不定能够催生出令人愉快的味道。

我虽然对她的奇思妙想真心有点儿服帖,不过好几个疑问奔涌心头:现在还有冰砖吗?超市里的员工要么新上海人,要么年纪不大,他们知道冰砖是什么东西吗?冰砖的模样变了吗?

说实在的,我至少二三十年没碰过冰砖了。

幸运的是,走进寒舍附近的一家超市,中冰砖居然有(只有两枚),而且完全老包装,光明牌冰砖的标准色(蓝色),只不过缩在角落,几只角瘪了,不够挺括,与和路雪、八喜、雀巢等并陈冷柜之中,寒碜得很——想不到过了几十年,这款冰砖“少年壮志不言愁”,啥都没变,变的只是价格,翻了正好十倍,4元。

既然叫冰砖,那得有砖块的模样。一点不错,四五十年前,真有一块像砌墙的砖头大小的“冰淇淋”——大冰砖,其“光辉形象”家喻户晓,想必如今的小年轻根本没见识过吧。

有大冰砖,必定有小冰砖。那么中冰砖算什么级别?正是介于大小之间。

当年,小冰砖,2角;中冰砖4角;大冰砖7角。小冰砖的体积是中冰砖的一半;中冰砖的体积是大冰砖的一半。照理说,既然大冰砖比中冰砖大了一倍,定价8角才对,须知那时一般家庭舍得买大冰砖的极少,商家显然鼓励买大的,少一角钱,饶大不饶小。一旦隔壁邻居看到你用一条毛巾包着一块大冰砖匆匆踏入客堂间,就能猜到你家来了客人,而且不止一个。是啊,如果不是因为客人到访,绝大多数人想方设法去买1角9分的简装小冰砖还来不及哩!为了节省区区1分钱,他们跟烟纸店的营业员要套好多近乎才能得逞。

我怀疑“冰砖”的称呼,从前仅限于上海流行。像这样带着浓郁奶油芬芳且体量那么大的冷饮,在外地很难吃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随父母到杭州游玩,吃过3分钱的冰棒(外地习惯的称法)、5分钱的雪糕,生出一肚子怨气:那个冰棒啊,就是一块冰;那个雪糕啊,比冰棒稍软,纯粹是掺了一点点奶油香精的冰屑粒凝结体。八十年代初我到兰州,吃到标榜“冰淇淋”的冷饮,实在没有什么奶油味,只相当于上海的冰霜而已。

那么,是不是冰砖站在了鄙视链的最顶端了?倒不尽然。七十年代的上海,咖啡馆并没有被“赶尽杀绝”,冰淇淋蛋筒、咖啡加冰淇淋球都有售,但一般人不会去吃那些价格不亲民的冷饮,冰砖才是最佳选项。

改革开放之后,各色冰淇淋逐渐被人接受,冰砖似乎不再让人惦记,淘汰了。奇怪的是,作为典型的甜品,冰淇淋并没有成为大部分餐馆宴请的压轴节目——可能顾客以为中餐不该配置这样的冷饮,或者以为如此安排让饭局过多地平添邮轮上自助餐的意味而跌分。

大概四五年前,淮海路一带上点档次的餐馆都在推一种叫冰糕的甜品,其大小相当于一块臭豆腐干,厚度是两块臭豆腐干的叠加;体量约等于小冰砖的一半。在许多人看来,它不就是冰淇淋吗?其实是有点区别的:冰淇淋的含水比例要低于冰糕,才能有又滑爽又柔软又细腻的口感,而冰糕相对比较粗硬。也许有人要问:为何不把冰糕的含水量也降低些呢?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冰淇淋都用蛋筒或杯子盛放,而冰糕塑形容易,故只需一只托碟即可——主要是含水量的作用。

事实上,冰糕更接近于雪糕,但它们最大的差异在于,冰糕不能边走边尝,而雪糕没有这个问题;冰糕大多为餐馆自己制作,在配料及工艺上明显带有个性色彩,雪糕则完全是标准作业的产物;冰糕的含水量小于雪糕。因此,开发出兼容两者优点的产品来满足嘴巴刁钻的吃货,成为冷饮制造商想象力的比拼。以鲜奶小方为傲的“红宝石”,推出鲜奶小方的冰淇淋版“乳贝”,号称稀奶油的含量与鲜奶小方等量齐观。其中最吸人眼球的是——不加水。不加水,意味着达到相当级别的冰淇淋了;而且还能像雪糕那样在行走时吃;再加上冰糕的个性化表达,那就有意思了。多种元素的交叉、融合,必然造就一种新体验,这是吃货们所乐见的。须知“红宝石”店堂内就有卖各色高级冰淇淋,力推“乳贝”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嘛!可见他们对此有足够的自信。

虽然“小冰砖”“大冰砖”似乎被时代的潮流冲刷得不留痕迹,但中冰砖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喜欢做冰淇淋草莓、冰淇淋番茄的人不会指望DQ、哈根达斯、爱茜茜里或者梦龙、可爱多、东北大板,中冰砖还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假如家庭冰淇淋机未来几年内还未普及的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