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2020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其中“生命科学奖”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以表彰他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为共同获奖者。得奖后,96岁的王振义院士决定将奖金捐出去,他本人分文不取。据悉,这一单项奖金约700万元人民币。
攻克“最凶”白血病
上世纪70年代,王振义以祛邪归正、诱导分化的治疗方法着手,带领团队经过不断筛选实验,发现全反式维甲酸(ATRA)可在体外实验中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分化、发育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1986年治愈第一例重危病人,标志诱导分化治疗的应用成功,也是瑞金医院血液科践行“转化医学”领域的开端。
在此后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的首批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也达到了九成多。1988年,瑞金医院血液科发表在《BLOOD》上的这篇论文获年度最佳被引证论文奖,至2009年5月,其被引用达1713次。
随后,王振义带领陈竺、陈赛娟和陈国强一起对这种特效药物进行了深入研究。1990年,陈赛娟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原来的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与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她继而克隆了这一新基因,并将之命名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基因,这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中第一个克隆出的新的人类疾病基因。之后,王振义团队又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水平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中证实了其致白血病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发现,阐明了该疾病的发病原理和运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分子机理。
全球公认“上海方案”
1992年,王振义团队报道我国5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运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结果,获完全缓解率已达84%。瑞金医院血液科的方法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关注,各国也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
虽然全反式维甲酸的发现大幅改善了APL患者的治疗效果,但仍然还有不少患者复发,并产生对维甲酸的抗药性,是否有新的办法来治疗复发的患者成为瑞金医院血液科新的目标。1994年,陈赛娟偶然得知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团队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肿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疗效,就与张亭栋教授等联合攻关。他们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三氧化二砷不仅能作用于早幼粒白血病癌细胞,而且还有剂量依赖的双重效果,即在较大剂量时诱导细胞凋亡,而在较低剂量时则诱导细胞分化。用砒霜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成功,系列论文发表在美国的《血液》期刊上。而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不但对白血病细胞进行分化凋亡,而且还能将白血病的干细胞“连根拔起”,意味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一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已从一种高度致命的疾病,转变成一类能够治愈的急性白血病。目前该成果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并被美国NCCN所采用,作为APL的一线经典治疗方案。
希望鼓励更多青年
得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后,王振义院士表示:“心情好的坏的都有,一方面我们国家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对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扬和奖励,作为受奖者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忧愁,这个奖为什么不颁给年轻人?”
“今天,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掉,我非常难过,觉得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只解决了一种,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王振义院士认为,“奖励年轻人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现我们的理想。”对年轻人的成长成才和评价体系,王振义院士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判断一个青年人怎么样,就看他有没有创新性、钻研性,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因为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对于“奖金您准备怎么分配”的提问,王振义说,“麻烦帮我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吧。”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