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速写瞬息万变之景,抓住了一个“忽”字:你看,黑云像打翻墨水那样地泼将过来,是忽;白雨在黑云未覆盖全山时争先恐后,横冲直撞,滚翻腾跃,跳珠乱入,也是忽;卷地狂风把黑云白雨兜底托起,凌空裹挟,顿化乌有,更是忽;一湖静水悄悄映出一空蓝天,眼目清亮,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过,最是忽。
显然,唯有大自然这种疾风暴雨忽来忽去、如醉如狂的现象,才与题目中“醉书”二字一拍即合。然而,从自然现象到诗歌创作又不能同步相印。所谓“醉书”,必有初醉捕捉意象到初醒修辞成诗的过程。
大凡饮酒初醉,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动作粗放,既乘兴于酣畅淋漓的现场实录,又警惕于阅万漏一的错失典型;直到观察再三,成竹于胸,念兹在兹,稍事休息。后来酒后初醒,不禁情急目明,幻景再现,词句得心。虽云山之亮色,亦搏击之忆归,便把未遮全山先有雨,未成雨行已入船,卷地大风未到巅,一湖未留一点暗的俗景俗句组织成诗情画意:黑云遮山前,急雨捷足到船,于是得一“未”字让出半拍时差,给雨珠乱弹入船争得方寸空间;再由船及湖,恶浪肆虐,非卷风连底旋空不散,用一“吹”字举重若轻,使水天一色,恍若隔世。
这正是苏轼凭感觉做诗,我们凭吟诗感觉:
落日照湖光,一醉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