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机器人勾勒医疗养老新图景 图片新闻 高校科技接地气  抗疫前线立大功 工博会邀你体验“奔火”之旅
第4版:要闻 2020-09-16
展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多项技术——

工博会邀你体验“奔火”之旅

本报记者 叶薇

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于今年7月23日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发射并进入地火转移轨道。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的环绕器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在本届工博会上,观众可与环绕器模型亲密接触,向地月合影“摄影师”取经,感受“天问一号”的魅力,来一趟独特的工博“奔火之旅”。

环绕器研制众难点剖析

“截至9月15日0时,探测器的地火旅途已经持续了54天。在经历了发射、地月合影、第一次轨道修正后,火星探测器正以每天约40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目前距离地球约1672万公里,目前星上姿态稳定、与地球的通信正常、能源处于平衡状态。”展会现场,上海航天火星环绕器副总设计师朱新波介绍,环绕器研制难点很多。

地火转移阶段中,火星环绕器会受到太阳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引力的共同作用,尤其是以木星星系、土星等为代表的天体对环绕器带来的干扰力会在7个月的地火转移过程中对环绕器的飞行轨迹、速度产生并积累巨大影响。同时,火星环绕器飞行速度较大,并且长时间内处于无动力飞行,需要不断修正。由于探测器每天都在远离地球,通信时延也每天都在增大。截至15日0时,器地时延已达55.7秒,约是地月延时的1.27秒的44倍。信号衰减很大,到达接收端的信号极其微弱。

如何在缺乏一手火星探测数据的前提下做足准备?上海航天火星环绕器团队在方案设计、试验测试覆盖性上下足了功夫。“到达火星是一个漫漫征程,风险依然存在。目前北京、上海每天都有飞控队员密切关注‘天问一号’的运行情况。”

地月合影“摄影师”现身

“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一张地月合影的照片也迅速在网上引发热潮,而这张合影的“摄影师”也在工博会现身。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携光学导航敏感器参展,这是该产品在公众场合的首次亮相。

“光学导航敏感器的功能可不仅仅是拍照。”控制所光学导航专家郑循江介绍:“光学导航敏感器的主要功能是‘天问一号’的‘眼睛’。‘天问一号’正是通过它看着火星并自主地飞向火星。如果没有它,探测器就像盲人一样,需要在他人的帮助指引下前往火星了。”

当“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入轨后,技术人员首先通过控制“天问一号”的姿态,使光学导航敏感器指向地球,随后对姿态进行微调,将月球也放进了光学导航敏感器的视场,最终得到了珍贵的地月合影,光学导航敏感器的性能也同步得到了有效验证。

光学导航敏感器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产品也将在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