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机器人勾勒医疗养老新图景 图片新闻 高校科技接地气  抗疫前线立大功 工博会邀你体验“奔火”之旅
第4版:要闻 2020-09-16

高校科技接地气 抗疫前线立大功

昨天,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69所高校携708项创新成果亮相展会。记者在高校展区看到,今年还特别设置高校防疫科技展区,集中展示高校智慧防控新冠疫情中做出的突出科研贡献。

高校智慧 助力抗疫

快速诊断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环节。南开大学研发的“基于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冠肺炎肺部CT影像筛查系统”,诊断一位待检测者的CT数据仅需约20秒。在全国防疫关键期,在湖北等地的国内52家医院应用,累计检测153608余例病例。该系统还获得欧盟CE认证、日本PMDA准入资质等一系列准入许可,在日本、意大利、美国、德国等投入使用。

复旦大学研发的一体化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及荧光免疫层析抗体检测试剂盒,可以精准、快速地检测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同时覆盖空气中的其他20种病原微生物,这些便携式仪器,方便高效,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暴露风险。疫情期间试剂盒在上海抗疫一线试用,目前向葡萄牙、韩国、德国、匈牙利、印度尼西亚等国提供了300多万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试剂,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聚焦民生 加速转化

除了抗疫攻关,今年展出的高校创新成果涵盖工业自动化、先进重大装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系统、机器人、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沪上高校展品中不乏聚焦民生的技术应用,而近来越来越多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围绕民生需求设计产品,也加速了成果转化的过程。

一辆巡检车跑一圈,管理平台就能收到道路的“健康数据”,并给出养护方案。同济大学研发的“路面多维度性能的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分析技术”正加速孵化,团队攻关研发轻量化探地雷达和激光雷达,成本是传统设备的十分之一,是进口设备的二十分之一,为新基建时代提供可推广的路面行驶质量巡检、智慧管理养护服务。目前已在全国十余省市超过10000公里各等级公路上得到推广,同时也在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等重大工程得到应用,获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空调器的制造与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制冷剂破坏大气臭氧层,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空调器制造材料的大量消耗产生巨量碳排放。上海交大丁国良教授团队研发新一代环保空调器高效设计与精密制造技术,突破微细尺度传热理论不完善、能效提升困难、设计效率低、专用精密制造工艺装备缺失等一系列国际性的基础共性难题,实现高环保强可燃制冷剂安全可用,空调系统能效大幅提升。目前,上海交大联合我国空调龙头企业及部件供应商,建立产学研平台“制冷空调换热器技术联盟”,近三年,全新开发的配件、设备和环保空调器均在全球市场占比过半。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