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柏 伟
“民间艺人”画家戴敦邦先生嘱我参加“紫砂匠人”华小其艺术生涯60周年的活动。戴先生与华小其曾合作过四把紫砂汉方壶,轰动艺坛。年近八旬的华小其,上世纪50年代,年仅13岁便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学徒。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是其后赫赫有名的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当时紫砂七老中的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朱可心、吴云根5位先生都曾手把手带教过华小其。特别是裴石民,视华小其为其亲炙弟子。
有个故事可以显出华小其精湛的技艺:当年顾景舟考紫砂厂里的工艺师,让周桂珍做了三个壶身,让其他工艺师配壶盖。结果无人能完成这道顾氏难题,最后还是华小其连配三个壶盖,成紫砂界一时佳话。两把被人重金收走,余下一把藏于华小其处,难得一见。壶底为周桂珍印,壶盖为华小其印,壶身壶盖混然天成,叹为观止。华小其为人极为低调,不重于名利,不让人称她为大师。退休后紫砂厂留其任辅导一职被华小其婉拒。老太太平时只居于宜兴一隅,不问俗事,安心治壶,孜孜矻矻,乐此不疲,所制之壶传承传统特色,施技全面,擅制传统壶形逾百款,“形、神、气、态”皆堪称一流。
这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匠人精神有些匮乏的时代。幸好,依旧有许多老先生坚持自己的双手,不问俗事,安心守望着这些传统。也正因为他们,我们那些“老手艺”得以在民间继续流传。华小其培养其子华晓亮其孙华建潮,成为新一代制壶艺人。有意思的是,戴敦邦之子画家戴红倩与华晓亮、华建潮也开始了合作制壶。“民间艺人”与“紫砂匠人”合作制壶的传统有了延续,华小其笑言自己的工匠精神有了传承。问华小其,什么是好壶?她答曰:“制壶就两条。其一好料,其二得用原始工艺。举个例子,刮壶的明针一定要用牛角的,如今制壶人偷懒,大多用塑料片刮,怎能做出好壶。”工匠精神的传承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