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谓日本演艺圈的多事之秋:知名女演员竹内结子27日去世,疑似自杀。她是7月以来第四名疑似自杀身亡的日本知名艺人。30岁的男演员三浦春马、36岁女演员芦名星和80岁男演员藤木孝分别于7月、本月14日和20日被发现死于家中,疑似自杀。
自杀,这个顽固的社会问题再次触动日本人的心弦。在感伤的同时,人们似乎更加疑惑:在整体自杀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看起来名利双收的名人为何如此轻易放弃人生?
自杀背后潜藏孤立
尽管日本的自杀率近年来有降低的趋势,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近几十年的自杀率一直偏高。
有观察家指出,日本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第一,自杀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高企。整体上看,日本自杀人数从1998年开始连续14年超过3万人,2003年达到顶峰,有34427人自杀。第二,男性自杀者人数显著高于女性。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老年男性自杀者增加非常突出。第三,青少年自杀率高居不下。在日本整体自杀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日本19岁以下青少年的自杀率连续两年上涨,达到40年来的最高值。
在日本,自杀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而是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最后“黑色出口”。据统计,日本人自杀主因是健康问题、经济和生活问题以及家庭纠纷。
没有人能预知,负面感知究竟是如何压垮一个人。但专家指出,人际关系的稀薄和脆弱或许是走向绝路人群的一个共性。这正是纪录片《无缘社会》所揭示的日本社会近年来日益扩大的一个群体:血亲关联乏力,雇佣状况恶化,地域关联丧失,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维系越加艰难。理解自杀的一个关键词是“孤立”。筑波大学教授高桥祥友表示:“我们几乎可以断言自杀的背后必然潜藏着孤立。因而,要及早发现这些人发出的求助呼声,让他们恢复与周围人的联系,以助于自杀的预防。”
帮助摆脱绝望情绪
曾做过不少名人心理咨询的临床心理学家藤井靖认为,“名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拥有粉丝,赚了很多钱,从侧面看起来也很闪闪发光,但他们常常内心深处容易有一种精神上的孤独”。三浦春马曾感慨,“向别人开口求助,也是一种勇气”。对于那些深陷绝望情绪的人,人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在法律法规层面,日本2006年出台了《自杀对策基本法》,每年发行《自杀对策白皮书》。针对青少年自杀问题,日本还在2009年制定了《教师需要了解的儿童自杀预防手册》,2013年制定了《防止校园霸凌对策推进法》。在政策层面,日本从2007年开始,将每年9月10日起的一周定为“预防自杀周”,举办各种活动推进民众对自杀预防的认识。通过志愿者运营的24小时“生命电话”,向无法向别人诉说烦恼、甚至考虑要自杀的人,提供免费心理救助。
平凡也要认真生活
对日本来说,更深刻的哲学拷问在于:在“无缘社会”,即便孤身一人,该如何好好活着?
“一人经济”和“一个人的美学”在少子高龄化的日本常年流行,反映了一个庞大的群体需求。不管是一人食还是一人卡拉OK,都在告诉人们,即使很平凡也要认真生活,努力在乏味生活中追求幸福感,是对抗绝望心情的有力盾牌。在感动过无数人的歌曲《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里,儿时曾经经历校园霸凌的著名歌手中岛美嘉告诉人们一个“终极答案”——爱与希望。 首席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