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排练现场
三个团60多名演员参演、多达150多位剧组成员、160多套戏服,为了排演扶贫题材现代越剧《山海情深》,上海越剧院启用了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阵容。目前,演员们已经在排练厅三班倒无休息日地驻扎了一个多月。
这台戏,被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称之为“进行时创作”,它将对口帮扶和脱贫攻坚主题结合,入选了本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从去年开始,上越就开始寻觅合适的新作题材,在去贵州、云南采风的过程中,越剧院接触了很多援贵、援滇的上海扶贫干部,并以此为方向,开始深挖其中的故事。
在采风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发现,很多曾经的贫困县早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盼望的不仅是收入增加,更是一家人幸福团圆。于是,最终呈现的剧本里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青壮年男子纷纷出山打工,苗家妇女对于家庭团圆的渴望和追求;另一条是上海的扶贫干部牺牲小我,帮助当地村民重振苗寨竹编产业,召唤年轻人回乡,最终自己也收获了家庭的圆满。
樊婷婷饰演的上海服装设计师、志愿者蒋蔚,希望重建苗寨竹编合作社,却未能得到原竹编社社长应花与苗女们的响应。失望沮丧的她,循着夜幕下的歌声,发现了苗女们的“心结”所在,以一片诚心和方亚芬饰演的应花共
商振兴竹编的发展规划。许杰饰演的蒋蔚父亲蒋大海是当地副县长,在女儿的指责下,蒋大海醒悟不该因政绩牺牲村民家庭幸福,于是送苗女们赴上海参加研修班。
苗岭寨的风雨桥畔,众苗女摆下十二道拦门酒,一场充满苗家风情的对歌酒宴,终使返乡的男人们“喝干坛中酒、抱得媳妇归”。排练厅里,演员们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吹奏起了民族乐器,全剧里舞蹈的片段长达20多分钟,将少数民族女子能歌善舞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服装也将是舞台上的一大亮点,每一段舞蹈,演员们都会换一次服装,长裙、短裙、头帕、银饰……尽情展现少数民族的服饰美。剧中,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秀场上,苗女们穿着蒋蔚设计、自己编制的竹编服饰款款而来,龙凤、天安门、古城墙等造型满溢着中华风韵与浓浓的“山海情深”。
为在10月与观众顺利见面,《山海情深》剧组加班加点,12小时工作制是家常便饭。剧组还建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常规的演出也推迟至11月,梁弘钧透露,上越还推掉两次巡演、近40场演出,特地空出两个月全力以赴排练这部现实题材力作。
作为此次“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展演中的一部,《山海情深》将于10月17日、18日在美琪大戏院首轮演出。
本报记者 赵玥